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978章:女王訪隋,玄奘作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78章:女王訪隋,玄奘作陪 (4 / 4)

一下子,三個擁有聰明、精明頭腦的大隋尚書,神經徹底錯亂。

“世上沒有神仙。應該,應該是種自我救贖的心態問題!”楊侗說完,自己卻一腦袋漿糊了:自己又是咋回事?

“對對對,心態問題。”

“是是是,絕對是心態問題……”

“……”

楊侗呵呵一笑,沒有再去神仙問題上多做糾結,而是考慮起了此行要處理的第二件事,那就是大隋有兩個奉佛教為國教的國家,對大隋派出了使者。只不過楊侗沒有在國都洛陽,也沒有在陪都大興,所以讓他們直接從大興來了蜀郡。

首先是俗稱的女兒國的東女國,它是古羌人建立起來的歷史悠久的國家,其國境沒有具體的標準,只是說從東到西需要騎兵行走九天,從南到北則需要騎馬走二十二天,計有大小城池八十餘座,人口有四萬多戶,若以每戶五人計,女兒國應有二十到三十萬人左右。

東女國最大的文化特點就是重視女子、輕視男子。在這個國家中,國王和官吏一般都是女子擔任,男子最多隻能服兵役。如果女王需要傳達旨意,通常都會透過女官傳達到宮外。

東女國除了女王之外,還有一個副女王,而這樣三個位高權重國王,通常都是族群內部推舉有才能的人來擔任,女王去世之後權力的寶座通常由副女王繼承,之後再王族選出一個新的副女王;普通家庭亦是由女性為主導,她們掌管著國、家上下一切。正因如此,所以中原王朝更喜歡稱之為女兒國。

女兒國經常向中原王朝進貢,比如在北魏、北周、隋朝就有明確的記載,而楊廣重開絲綢之路以後,兩國往來更加密切,女兒國現在和西域諸國、西突厥各部、象雄一樣,都加入了絲路聯盟,皆以大隋為尊,算是大隋的屬國。

女兒國的前任男副國王是一個意外,他之所以能夠當上國王,是因為前前任女王年紀太大,死後不久,年紀比她還大的副國王,當了幾個月的國王也死了,女兒國一時間處於女王身死、副女王尚未就位的窘境,於是這個比較有聲望男國王被選為‘代理副女王’,行使著國王使命,他在女兒國是個另類的存在,所以到了年初,已經長大成人的副女王繼承了王位,她的登基,也意味‘代理副女王’仕途到頭了,但是他畢竟當了十多年的王,也培養出了屬於自己的勢力,豈能甘心變成一無所有、低位低下的附庸者?是以成了女王和女兒國制度的反對者,並得到一幫不安分‘小’男人擁護。

此次前來大隋的朝拜的女兒國使節團,便是以新女王為首;她的目的十分簡單,就是希望得到兇名赫赫的楊侗冊封,從而起到狐假虎威的效果,使女兒國免受內戰之苦。

至於另外一個使節團,則是來自天竺,這也是該國有史以來首次向中原派出正式使團,大概也是想和大隋建交。

天竺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大隋也稱之為天竺,只不過現在的天竺半島並非是一個完整國家,而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大地,大小邦國多不勝數,除了在天竺半島北部的戒日帝國,以及南方的摩揭陀國、東遮婁其、西遮婁其國、帕拉瓦人稍大一點之外,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廣大疆域。一些國家甚至只有一座城,要是敵國打掉這座城,也意味這個國家滅亡了,天竺半島現在這一現狀有點類似中世紀的西歐。但是大隋這邊對天竺半島的瞭解著實不多,所以習慣上把天竺和天竺半島混為一談。

這次前來的大隋的使者便是飽受戒日帝國蹂躪的摩揭陀國,也就是玄奘史上取經的中天竺。

大隋為了達到大賺戰爭紅利、削弱周邊友邦的目的,現在奉行的對外政策是抑強扶弱、鼓勵異族搞內戰,所以中天竺使臣是來尋求外交上的聲援,讓大隋稍稍制約下戒日帝國,楊侗不但樂意,還會讓吐蕃四國、十旗軍去戒日帝國耍耍;但如果跑來大隋宣揚佛法,打哪兒來,滾哪兒去。

但不管是女兒國也好,還是中天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尊佛,以佛為國教。

對這兩個國家作了一番瞭解的楊侗,為了很好的接待這兩個崇信佛教的使節團,還專門欽點精通梵語的玄奘大法師全程陪同女兒國使節團。

當然了,精通梵語不重要,因為禮部現在有這方面的翻譯人才了。重要的是楊侗懷有濃烈的圓夢情節,希望自己能圓女兒國國王“只願天長地久,,與‘御弟哥哥’緊相隨,愛戀伊、愛戀伊,願今生常相隨”的夢。

這個玄奘大法師自吐蕃戰場歸來以後,不但稀裡糊塗的當上洛陽白馬寺住持,還給楊侗忽悠去宗正寺宗教署任職,顧名思義,宗教署就是專管道、佛兩派的新機構,管道家的左令由袁天罡擔任、管佛教的右令是玄奘大法師了,不過兩人並沒有參與具體事務的管理,主要是負責糾察、彈劾道士與和尚,肅正宗教風氣,相當是宗教界的御史;也就是說,如果左令袁天罡看到哪個和尚違法亂矩,可以立馬舉報,反之,右令玄奘也可以舉報賊道士。

怎麼看,都有點慫恿兩派開戰的意思,不過兩派如果開戰的話,佛教絕對是處於吃大虧的地位,這並不是說楊侗專門針對佛教,而是現行的《宗教法》是兩派教義為基而建立起來的。

在佛教進入中原之初,它為了在儒道夾縫中生存、吸引世人眼球,搞出了和尚不能吃肉、不能討老婆、不能賺錢、不能奢侈、不能犯戒等等規矩,以示自己神聖高尚,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世人都覺得和尚就應該如此的超然脫俗、四大皆空。現在又不能享受免稅、不能佔山為王、不能沒文化,還要受到國家監管、律法制裁……這麼多的教義、條款,現在通通成為《宗教法》,試問天下之間,又有幾個人做得到?

而相對於佛教,道教就瀟灑多了,他們推崇自然之道,娶老婆是自然之道、喝酒吃肉是自然之道…除了不能沒文化之外,和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區別,只要遵守國家律法即可。但是‘自然’這也意味他們比較散漫,無法把所有道士形成一股強大勢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