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羅士信都懶得解釋了,直接說道:“理由同上。”
“噗”
“噗”
“噗”
“……”
旁邊的陰明月、李秀寧、楊沁芳盡皆噴笑。
“你這理由實在太香了!”楊侗失笑道:“大隋文武二帝和秦始皇、漢武帝、梁武帝,有個共同點,就是比較崇信教派。咱們的文武二帝估且不說,因為他們二人推崇佛道是出於統治需要,並不是真信。而秦始皇、漢武帝、梁武帝晚年之時卻是虔誠的方士、佛門信徒,你知道這三個厲害的皇帝為何這麼虔誠嗎?”
問題一下子回到關鍵之處。
“因為他們怕死,的以追求虛無縹緲、並不存在的長生不老之術。”答話的不是羅士信,而是杜如晦,他和房玄齡、凌敬拜完太上老君,正好聽到楊侗後面的話,他擔心楊侗受青城山的“仙蹟”影響,有了修仙、禮佛之心,這才搶著答覆,尤其說到“並不存在”四字的時候,聲音更是高了幾分
“克明說得對。”
“克明言之有理。”房玄齡、凌敬不約而同的附和。
“克明說的是其一,但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楊侗說道。
“那問題的關鍵是什麼?”這下子,房玄齡、杜如晦、凌敬來了興致。
梁武帝自始至終都是虔誠的佛徒,不足論。而秦始皇、漢武帝本身是殺伐果斷的大帝,直到晚年之後,才搞起了尋求長生不老的尋仙之旅。
尤其是漢武帝的尋仙之旅更加誇張,他聽信一些方士“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的蠱惑,“乃復東至海”,意思是說漢武帝所希望見到的“蓬萊”仙山在山東海邊沒有‘遇’到,於是又沿著海邊一直來到有“神嶽”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漢武帝此行碣石,使沿海地區的求仙活動在時隔百年之後死灰復燃。而他搞的求仙活動,比秦始皇要熱鬧許多,如召鬼神、煉丹沙、候神等,各種名堂數不勝數,動輒就入海求“蓬萊”,指山說封禪。而且每次尋仙之旅,都有數以萬計隨從,搞得勞民傷財、民不聊生,他的尋仙之旅可比楊廣三下江都荒謬得多了,畢竟楊廣前兩次下江都是為了安撫南方、後面一次是政治避難,不管規模如何,但他的初衷都比較正當。
但無論如何,秦始皇、漢武帝尋求長生不老術已是實錘的鐵論,而今,楊侗竟然說不是關鍵,這讓房玄齡、杜如晦、凌敬心中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燒,以為皇帝又有什麼什麼驚世之言,於是一個個都翹首以待,生怕遺漏什麼關鍵神論。
然而楊侗給出的神論讓人絕倒,只聽他淡淡的說道:“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缺德事做多了,所以他們晚年心存愧疚,生怕自己種下的惡果,禍害到兒孫、江山身上,這才希望當面得到神仙寬。還有朕,面對幾十萬流民的時候,本來也是挺愧疚的,但是拜了一下太上老君之後,哦嗬,愧疚沒了、心安了,人也舒坦了……”
“……”眾人盡皆無語。
但仔細想想,好像自己也是這樣,本來也挺內疚的,可是拜完太上老君之後,負罪感全沒了,整個人都輕鬆了。
難道說,真有神仙?不然為何這樣?
房玄齡覺得有些腦仁疼,想得不明白了。
杜如晦嘴皮子哆嗦了幾下,絞盡腦汁想要反駁,卻發覺自己也是無言以對!
有神仙嗎?
肯定沒有啊!要不然為何大家都說沒有?一些英明神武的帝王就是因為晚年尋仙修仙、大建寺廟道觀,導致國家財政枯竭、人心盡失。
可是現在聽楊侗這麼說,再加上自己的切身體會,好像神仙似乎有,不然自己為何在忽然之間,心態大變?
這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