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後明餘暉> 第六四三章 各線戰局;萬里奔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四三章 各線戰局;萬里奔襲 (2 / 3)

而且在二月春季攻勢結束以後,明軍已經推進至比哈爾邦一線,當地出產的鐵、銅、金、雲母等等礦產源源不斷的經由鐵路運回國內。

同時因為更加深入內地,明軍的補給也越發的困難了。

為了減輕後方運送物資的壓力,印杜兵團開始扶持當地部族自治,收取糧食,又或是乾脆就地徵集糧食。

相反,因為又被擊退了數百公里,戰線顯著後退,英聯邦軍隊的補給問題卻更為容易。

印杜兵團督師梅朝隱在回京述職的時候直言不諱——今年冬季攻勢的形勢會更差,越深入越麻煩,最好還是在南邊的東海岸登陸開闢第二戰場,比如…金奈。

日不落帝國用來保衛這片寶石之地的部隊構成十分滑稽,實際上只有3個英軍步兵師和2個英軍裝甲旅,總兵力約10萬人,絕對主力則是36個英印軍步兵師和勤務單位,計約170萬人。

英印軍的戰鬥力固然不佳,奈何數量遠多於明軍,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掉了明軍的質量優勢。

另外合理的戰術也卓有成效,阿奇博爾德韋維爾上將親自指導佈置多條防線進行縱深防禦,明軍擊潰一兩個師之後馬上就要面對第二條防線和大批預備隊。

正因如此,梅朝隱並不想再這樣硬碰硬的死磕下去。

他認為從南邊登陸以後便可向多個方向大膽挺進,切斷英印軍的大動脈——四通八達的鐵路網,進而導致韋維爾精心佈置的防線自發崩潰。

這一構想無疑是正確的,避實擊虛,上策也。

可惜問題在於大明海軍主力被美軍牽制在太平洋方向,餘部最多隻能和皇家海軍遠東艦隊打個對半開的局面,無法奪取制海權。

由於不需要像歷史上一樣對付義大利,英軍遠東艦隊得以維持在一個可觀的規模,包括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厭戰號戰列艦、決心號戰列艦、可畏號裝甲航母,另外還有四艘攻擊者級護航航母(美援博格級)。

因此大明決策層在權衡以後決定再一次調整戰略重心,準備恢復對澳洲的攻略。

戰爭初期在經歷達爾文之戰和凱恩斯之戰以後,明軍見識了澳軍的頑強死硬,感覺得不償失,暫時失去了興趣,隨後調轉戰略重心至印杜方向。

如今,從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攫取的大量資源正源源不斷的運回本土補充戰爭機器,當時的決斷應該也不算錯。

可現在形勢又有這般變故,與其讓百萬大軍滯留在本土,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干脆部署一部分加強澳洲兵團的兵力。

五月份的時候向澳大利亞增派了一個師、六月又增派一師二旅,現在大都督府決定再從本土調幾個師過去。

澳洲兵團除原本的第五軍與第六軍之外,又新編成第十二軍,預計將會達到14個步兵師、4個野戰重炮旅、2個戰車旅、2個機動步兵旅、5個工兵旅、3個交通兵旅以及大量勤務單位,總數計約70萬人。

至於澳大利亞陸軍,經過多輪擴充已經趨近極限,現已擁有1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2個裝甲旅,約77萬人。

駐澳美軍有3個步兵師,約10萬人;荷印王家陸軍殘部重新編組為2個步兵旅,約1.7萬人,不過戰力羸弱。

由於大明海軍的威脅,美澳聯軍不得不將相當一部分兵力部署在沿海關鍵地域,提防明軍登陸切斷後路——就像當年湯斯維爾之戰時一樣。

人力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澳大利亞,七百多萬人口即便最大限度的動員、以女代男接替工廠崗位也至多隻能動員百萬人。

正因如此,澳軍迫切希望儘早實施反攻將明軍趕下海,否則隨著時間推移戰局只會越來越不利。

此前兩年因為訓練不充分、武器裝備不充足無法支援反攻,可今非昔比了。

麥大帥也持相同看法,實際上他在去年就是這麼想的,奈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相當一部分物資被用於供給重型轟炸機大隊對南洋油田實施戰略轟炸了。

近期明軍不斷增兵的狀況更加劇了美澳聯軍的憂慮,但是墨爾本和華盛頓之間多次溝通也達不成一致看法。

華盛頓方面堅持認為美澳聯軍不應主動進攻,以免蒙受不必要的損失而導致崩盤,因為澳大利亞有限的工業產能和短缺的人力決定了容錯率極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