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如此強硬反對,澳大利亞人沒有辦法,反攻的提議只能不了了之。
四二年對於交戰雙方而言來到了博弈的關鍵時間段。
美國民間逐漸厭倦了太平洋戰爭的廝殺,政界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聲。
為什麼對峙到現在仍未出現轉機?這樣的你來我往的博弈互損還要持續多久?西方和東方至少要保住一個吧?
軍界之前向政客們允諾,可以在今年完全遏止明軍的攻勢,並主動尋求一兩次艦隊決戰,次年反攻瓦胡島,投入更多的墨西哥和巴西部隊來減少本國傷亡。
政客們現在愈發狐疑——毛伊島戰役已經進行了幾個月之久還沒有重大進展,按這個效率談何反攻?
有參議員認為應該立刻媾和,德社的威脅與日俱增,現在都開始大力建設遠洋海軍了,戰爭資源應該立刻向歐洲傾斜,將之扼殺在萌芽中,圍困在歐亞大陸。
總統也感到無奈,明美兩軍相對於對方都達不到壓倒性優勢,太平洋上的對抗可以曠日持久的進行下去,打上個十年八年。
這顯然不合理,他希望在六到十二個月內結束太平洋戰爭,集中精力對付歐洲。
8月15日,國務卿向大明公使館遞交了一份備忘錄,以期達成一個協定——運輸船隊要透過白令海峽走北極航線向英美遠征軍和國民共和軍運送物資,明軍不攻擊這些特定的商船。
公使館答覆稱:禮部外務司大員們表示要仔細研究研究。
【配圖】
8月18日,大都督府情報處在海地太子港的線人發回了一個情報——有支同時包含了美軍戰列艦、美軍航母、英軍航母的艦隊剛剛泊入了太子港。
8月20日,線人再次發回最新情報,這支艦隊次日就要出港,似乎是打算駛向巴拿馬。
大都督府內部對是否攔截這支艦隊存在分歧,主要是太過遙遠了,萬里迢迢奔襲不一定可以追蹤到目標,最後很可能無功而返。
海軍方面倒是躍躍欲試,頗有一種“你要往東我就要往西”的意味,最後大都督府很勉強的批准了攔截行動。
目前艦況良好且適合這個任務的只有紫微左垣號和太微左垣號,二者便被選作主力。
為了強化大範圍搜尋能力,大明海軍這次決定調遣東湖號水上飛機母艦伴隨艦隊,以發揮四〇式大型水上飛機的機載雷達的索敵優勢。
最後,這支艦隊還加入了弘治號特務戰列艦作為護衛。
攔截行動參戰序列總計2艘航母、1艘水機母艦、1艘小型戰列艦、2艘防空巡洋艦、7艘驅逐艦、2艘高速給油艦,編為丙字一一二空襲艦隊。
艦隊總兵官由航母部隊的後起之秀程鑑率領,他的履歷比較獨特,戰初是鄱陽湖號水上飛機母艦艦正,而後才調任天市左垣號。
至昌四十年突襲錫蘭基地的行動就是由程鑑指揮的。
8月22日,丙字一一二空襲艦隊匆匆從尼豪島以西海域的錨地啟程,先向東南疾馳一個晝夜,再轉向正東以巡航速度前進大約五千公里。
根據圖上作業計算,己方需要大約八天時間才能抵達預定位置,而英美艦隊會稍晚些,大概要到九月初。
這支英美艦隊由聖哈辛托號輕型航母、亞拉巴馬號戰列艦、不撓號裝甲航母為主。
聖哈辛托號是獨立級輕型航母的最後一艘,服役未久,現在奉命加入太平洋艦隊。
至於亞拉巴馬號和不撓號,在逼退了麥克思號和恩克斯號以後,皇家海軍評估無需更多力量來對付二者,因此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號艦返回本土,皇家海軍也讓不撓號暫時加入美軍。
【修改版,戰初及戰中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