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市右垣號可以說是老倒黴蛋了,似乎是命運的羈絆讓她被澳大利亞人視作眼中釘肉中刺。
早在幾年前的達爾文之戰時,天市右垣號就被一架惠特利轟炸機的捨命撞擊而受重創,返回本土修了半年。
之後,當明軍揮師遠征夏威夷時,重返戰場的天市右垣號在所羅門海域巡邏,與企業號鬥智鬥勇了幾個星期,結果被劍魚號潛艇偷襲,再次身負重傷。
這一回,天市右垣號就沒那麼幸運了,在內部大火導致揮發的油氣爆燃以後,水兵們被迫放棄了這艘曾經兩次死裡逃生的輕型航母。
標準排水量1.7萬噸,最大航速29節,載機量60架,以現在的目光來看,至昌三十六年完工服役的天市垣級並不是什麼優秀的設計,乏善可陳。
不過,小歸小,她終究也是艦隊航母。
兵部尚書李綱喬很重視,專門過問了具體戰鬥經過。兵部派人審閱了航行日誌裡的損害管制作業記錄,確認沒有疏忽大意以後才作罷。
儘管代價稍大了些,但戰術目標還是順利達成了,倒也不算虧。
黑德蘭港短時間內不可能恢復使用,位於珀斯的國營飛機組裝廠和皇家空軍飛機維修基地也雙雙被炸成了殘垣斷壁。
因此,第77轟炸機大隊針對舊港油田和巴厘巴板油田的戰略轟炸無法繼續,參與的數十架B17和B24轉場去了澳洲東部——總不能閒置著,那就去炸凱恩斯和湯斯維爾吧。
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裡,美澳聯合空軍第77轟炸機大隊一共損失了近百架重型轟炸機,近乎徹底換了遍血,他們投下的成百上千噸航空炸彈讓明軍控制下的南洋油田減產20%左右。
至昌四十年的時候,南洋幾處油田貢獻了790萬噸原油;而去年、靖和元年因為後幾個月遭受空襲減產,全年總產量下降到662萬噸。
現在這個威脅可算被抹除了,軍部上層鬆了口氣。
之後一直到八月份,明軍便開始再次調整戰略重心,屢次向澳洲增兵,充實澳洲兵團的兵力。
之前周長風就曾擔心美澳聯軍會在今年嘗試反攻,朱泠婧也有相同顧慮,因此決策層密切關注著敵人的動作。
時至今日,大明武裝部隊除去戰前四十多個師、三十多個旅的常備軍以外,已經擴充了相當數量的戰時徵召部隊。
這包括53個陸軍步兵師、12個陸軍工兵旅、9個陸軍交通兵旅、27個汽車運輸團、18個空軍高射炮旅、15個陸軍憲兵團、92個獨立高射炮營、69個獨立岸防炮營、7個海軍勤務支隊等等一系列單位,總數達二百餘萬人。
現在陸海空三軍紙面上的總人數已有六百多萬人,其中陸軍291萬人、海軍239萬人、空軍72萬人。
儘管絕大多數部隊都處在齊裝滿員的狀態,不過接近半數的陸軍作戰單位滯留在本土無法投入戰鬥。
明軍所面臨的窘境在於作戰地域存在很大的限制,無法像歐洲戰場一樣透過發達的公路與鐵路網維持數百萬大軍。
東亞和南亞看似相連通,但是安南、緬甸、印杜之間地形崎嶇坎坷,原始森林遍佈。
英國人根本就沒在緬甸修建鐵路,連通英屬印杜和英屬緬甸的只有一條狹窄土路;相反,倒是印杜地區的鐵路網四通八達十分密集。
這導致明軍還得先修路築橋,貫穿英屬緬甸和暹羅的單向鐵路建成通車以後情況有所好轉,這條鐵路每天最大運力為3000噸,理論上可以供給40萬部隊的作戰補給需求。
可這還無法滿足需求,因為明軍印杜兵團總兵力達34萬人、安南與日本僕從軍亦有30萬人。
為緩解物資短缺之境況,大明海軍開闢了從星洲到吉大港的海運航線,基本滿足了這數十萬大軍的消耗。
英聯邦軍隊當然不會善罷甘休,阿奇博爾德韋維爾下令最大限度的阻斷明軍的後勤線。
英軍透過潛艇佈設水雷、潛艇伏擊貨輪、飛機空投水雷、飛機空襲貨輪等等手段千方百計的阻斷海運,明軍也奮力抗擊。
因此儘管有大批物資隨船被擊沉,但是數十萬大軍的補給一直沒有中斷過。
當然,這暫時就是極限了,至多隻能維持如此規模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