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行動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7點不到,斯塔克就收到了護航戰鬥機的報告。
在預定發起攻擊到海域附近,遭遇了梁夏海軍到戰鬥機。因為有EA6B提供的支援,所以並沒有遭到對手壓制。
關鍵就是,第一批殺到到梁夏戰鬥機僅有8架。
依靠數量上的優勢,護航戰鬥機才能在電子攻擊機的幫助下,迎戰獲得艦載預警機支援的防空戰鬥機。
嚴格說來,其實是相互糾纏,尋找發起攻擊的機會。
空戰還沒結束,執行攻擊任務的20架轟炸機就已殺到。
直到7點一刻,攻擊行動才正式開始。
原因也很簡單,護航戰鬥機在這個時候才擊潰了防空戰鬥機,讓緊隨其後的電子偵察機前出,利用被動探測的方式,找到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例外一支航母戰鬥群,並且確定了大概方位。
在獲得了電子攻擊機提供的情報之後,轟炸機群才發起攻擊。
攻擊行動很是乾淨利落。
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分成5個編隊的20架B52G就相繼投下攜帶的反艦導彈,也就是BGM109B的空射型號。
之前,介紹過這種導彈。
因為遭到空軍反對,國會也不願意撥款研製第二種空射巡航導彈,所以該型導彈在已經研製成功的情況下,被轉為技術儲備,並沒有批次採購,更別說是正式加入紐蘭海軍的裝備序列。
關鍵就是,在下馬之前,已經透過海軍的驗收測試。
此外,BGM109的原型導彈參加過空軍的“空射巡航導彈”專案的競標,只是因為尺寸與質量超標,敗給了競爭對手,後來正式列裝的AGM86。在競標期間,原型導彈就在包括B52在內的幾種轟炸機上進行過掛載測試,還做過發射測試,完全能由空軍的轟炸機掛載與使用。
在此之後,才贏得了海軍的競標,在正式裝備後獲得“BGM109”的軍用編號。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才想到,在BGM109B的基礎上研製一種空射型反艦導彈,以增強遠端反艦制海作戰能力。
紐蘭海軍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要用這種導彈來裝備艦載攻擊機。
因為尺寸太過巨大,所以“AGM109B”從一開始就被當成重型反艦導彈,由大型作戰飛機掛載使用。
與傳統的反艦導彈相比,“AGM109B”最為突出的特點,其實是具有非常強的自主作戰能力。
嚴格說來,可以把“AGM109B”看成是“沉默彩虹”反艦型的低配版。
與“沉默彩虹”反艦型相比,“AGM=109B”除了對質量限制更寬鬆之外,主要就是降低了部分效能指標,比如不再要求超音速飛行能力。在其他方面,“AGM109B”可以說是非常的先進。
要說的話,跟KD30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導彈其實都是妥協產物,也就是在短期之內無法逾越的技術障礙面前,降低了效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