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也是很聰明的選擇、
如果沒有妥協,“AGM=109B”肯定不可能在大戰爆發之前達到服役狀態,或者說根本就不會有這種導彈。
按典型的進攻戰術,只需要為導彈輸入目標的方位資訊,準確說是位置偏差不超過60千米,“AGM109B”就能依靠搭載的雷達,沿螺旋航線飛行,完成攻擊之前的搜尋工作。在找到目標戰艦之後,“AGM109B”將依靠彈載雷達鎖定戰艦,並全程主動發起攻擊,不需要載機提供指引。
關鍵還有,在攻擊階段,準確說是攻擊彈道的末段,“AGM109B”會主動進行大角度的蛇型機動,規避目標戰艦發射的防空導彈,提高突防的機率。在擊中目標戰艦之前,還將近一步降低飛行高度,確保命中點在目標戰艦的水線附近,以此增強破壞力,達到重創或者擊沉目標戰艦的目的。
當然,憑藉重達1000磅,也就是454千克的半穿甲戰鬥部,“AGM109B”的威力絕對不可小覷。
要說的話,甚至超過了KD30。
按照紐蘭海軍做的測試,1枚“AGM109B”就能擊沉1艘5000噸級的驅逐艦,或者是重創萬噸級巡洋艦。即便是對付排水量達到10萬噸的超級航母,也只要4到6枚就能使其喪失作戰能力。
不過,“AGM109B”並不是完美無缺。
比如彈體太大,目標特徵太明顯,很容易遭到攔截。
跟KD30做個比較,就有很直觀的印象了。
在效能差不多的情況下,“AGM109B”的發射質量高達1400千克,比KD30整整多出400千克,體積也比KD30大了30%。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AGM109B”對搭載平臺有更高的要求。
即便是B52G,也要在超載的情況下,才能夠掛載24枚。
換句話說,在掛上了24枚“AGM109B”之後,B52G需要在往返途中各進行一次空中加油,才能夠獲得5000千米的作戰半徑。要想把作戰半徑擴大到8000千米,就得多安排一次空中加油。
顯然,這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只是,跟KD30比,“AGM109B”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採用了BGM109B的彈體,等於舊瓶裝新酒。
雖然採用了很都新技術,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基礎設計存在的缺陷。
高達1400千克的自重就跟陳舊的彈體有很大關係,畢竟在設計BGM109那個年代,像碳纖維這樣的,用來替換傳統的金屬材料,能夠大幅度降低導彈彈體結構重量的複合材料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只是,最為突出的,其實是缺乏隱身效能。
不要忘了,KD30從一開始就是全新設計,而且把隱身效能放在首位,為全球首款隱身反艦導彈。
在根本上,KD30的“靈魂”也就是隱身效能。
說得直接一點,在設計階段,梁夏海軍就明確了依靠先進的隱身效能來提高反艦導彈突防效率的戰術思想。
顯然,也就是在此基礎之上,才能稱KD30為當今最先進的反艦導彈。
可惜的是,“AGM109B”沒在隱身效能上下功夫。
雖然巡航導彈的RCS值比作戰飛機小得多,通常都在0.5平方米以下,但是幾乎所有的防空系統,都針對巡航導彈這類目標做了最佳化,更別說在現代化的艦隊防空體系中,還有更重要的預警機。
要說的話,這也是在被國會否決之後,紐蘭海軍放棄“AGM109B”專案,轉為參與由空軍主導的“沉默彩虹”專案的主要原因。在紐蘭軍隊的裝備體系中,“沉默彩虹”才是真正的隱身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