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還有,五連是第17103裝甲營唯一的機械化步兵連,只有1個坦克排,另外4個都是步兵排,而且每個排都有4輛步兵戰車,算上連部的2輛,總共達到18輛,近距離火力非常兇猛。
利用這幾分鐘時間,五連站穩了腳跟,主要就是讓步兵就地構築防線。
與此同時,位於隊伍後面的第17304機步營也遭到攻擊。
所幸的是,在第17304機步營的後面,還有一個戰鬥營,之前在前面開路,因為有幾輛坦克的跑斷了履帶,而留下殿後的第17102裝甲營。關鍵是,該營落後了約5千米,沒有進入伏擊圈。
關鍵就是,梵軍不可能等到突前的第17103裝甲營衝出去後,再來合上包圍圈。
可見,這是非常典型的“斷頭截尾”伏擊戰術,只要投入的兵力夠多,那麼進入伏擊圈的敵人基本得全軍覆滅。
至於兵力,顯然沒什麼好擔心的。
按梵軍公佈的戰報,此戰投入了1個裝甲師與1個機械化步兵師,還從另外3個步兵師各抽調一個旅,參戰官兵達到了32000人,出動600輛主戰坦克,480輛步兵戰車,以及其他車輛數千臺。
關鍵還有,策劃與指揮伏擊行動的是紐蘭顧問。
要說的話,這也是伏擊戰能夠打成的關鍵所在。
就事後披露的一些內幕訊息,在策劃階段,梵軍的高階將領堅持認為,動用這麼多主力部隊,至少得把突前的東方聯軍,也就是第171裝甲旅與第174機步旅全都包進去,並爭取一舉消滅這2個旅。
只看兵力,梵軍將領的要求不算過分。
第171裝甲旅與第174機步旅的總兵力12000出頭,梵軍投入的兵力超過了32000,差不多是其3倍。
再把伏擊優勢算上,梵軍的優勢確實十分明顯。
可問題是,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殲滅2個戰鬥旅?
在首輪交戰後,梵軍就沒了突襲優勢,還要面對強大的梁夏空軍,到時候憑什麼圍殲2個戰鬥旅?
等到梁夏空軍全力出動,被消滅的恐怕是梵軍。
別說梵羅軍隊,即便是西路軍團,也不敢妄言在一場戰鬥中消滅梁夏陸軍主力裝甲部隊的2個戰鬥旅。
關鍵就是,在主戰裝備方面,梵軍並沒有優勢可言。
第171裝甲旅與第174機步旅都是名副其實的主力部隊,前者擁有236輛ZT99B,後者也有168輛,總共超過400輛。考慮到ZT99B有更強的戰鬥力,完全能夠彌補200輛的差距。
其他主戰裝備也差不多。
至於官兵人數上的差距,對戰鬥力產生的影響,顯然沒有數字表現出來的那麼巨大。
不說別的,在第171旅與第174旅裡面沒有非戰鬥人員,而在梵軍部隊裡,哪怕是中央軍的主力裝甲部隊,都有不少非戰鬥人員,而且主要還是高階軍官僱用的隨從,根本就不是軍人。
這些私人隨從佔用軍隊名額,也只是要用納稅人的錢來支付佣金。
至於是否能夠作戰,那些手握大全的軍官,顯然不會想太多,畢竟基層士兵的戰鬥力本來就很差。在梵軍高層,就沒人指望依靠基層官兵戰勝敵人,似乎只要有了優秀的軍官,就能率領部隊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