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就是急需威力稍微小點的彈藥。
哪怕其他的指標差一些,比如投擲距離不夠遠,或者只能使用單一的制導方式,其實都不是問題。
軍需部門也積極做出了回應,表示年底就為作戰部隊提供兩種小威力彈藥。
一種是100千克級鐳射制導炸彈,另外一種是由重型反坦導彈換裝戰鬥部演變來的短程空地導彈。
當然,戰場遮斷不過是前戲。
從11月6日凌晨開始,空中打擊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戰場壓制。
如果說戰場遮斷是散開了打,那麼戰場壓制就是有針對性的進行空中打擊。
當然,針對的就是攻打目標,也就是巴爾梅爾。
之前,第五陸戰師的先頭部隊只是包圍了巴爾梅爾,準確說是控制了對外交通,封鎖了這座離邊境最近的城市。
因為兵力不足,所以先頭部隊一直都沒有強攻巴爾梅爾。
至於退到城區裡的梵軍,因為缺乏重武器,也就無法對城外的陸戰隊構成威脅。
結果就是,到10月底,決定在這邊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時候,先頭部隊才著手在巴爾梅爾的南郊修建野戰機場。
要說的話,也就是受此影響,才得花5天時間進行戰場遮斷打擊。
在巴爾梅爾南郊的野戰機場投入使用之後,強攻巴爾梅爾的作戰行動正式開始。
主角依然是戰術航空隊,不過換成了以專用攻擊機為主的前線航空兵。
嚴格說來,在帝國空軍並不存在“前線航空兵”的說法。
帝國空軍由陸軍航空兵演變而來,最初就只有兩個兵種,戰略航空兵與戰術航空兵。在波伊戰爭之後,也就是在第三次軍事變革之前,才成立了支援航空兵,而且這個編制體系一直保持到現在。
至於所謂的“前線航空兵”其實是編在戰術航空兵名下。
更加重要的是,帝國空軍並不是很重視前線航空兵,或者說沒有把前線航空兵當成主要作戰力量看待。
道理也很簡單,按照帝國奉行的防禦戰略,前線航空兵的價值其實是微乎其微。
不管是過去所奉行的大縱深理論,還是由新軍事學說發展而來的空地聯合作戰,處於戰略防禦的一方,都需要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防線後方,而不是擺在防線前沿,航空兵就更加如此了。
顯然,主導進攻的一方,才更加的依靠前線航空兵,即在進攻行動中,需要前線航空兵為突擊的裝甲部隊開路。
不過,並不是說帝國空軍不重視、不需要專門的前線攻擊機。
關鍵還有,帝國空軍對專用攻擊機的效能有更高的要求。
簡單的說,就是需要擁有更遠的航程,即便部署在後方機場,也能為前沿作戰部隊提供空中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