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這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帝國空軍主導研製的前線攻擊機,在新曆131年就已經立項,折騰十幾年之後,才在不久前投產。
這就是已經在大陸戰場大展雄風的“攻9”。
嚴格說來,“攻9”是純正的前線攻擊機,在各個方面跟西陸集團與紐蘭共和國研製的同型別攻擊機相差不大,有明確的任務針對性,比如都以反裝甲為主,而且特別強調低空飛行效能與生存能力。
顯然,在技術限制之下,帝國空軍也只能降低部分效能指標。
此外,“攻9a”根本算不上先進。因為沒有配備鐳射照射器,所以“攻9a”無法單獨使用鐳射制導炸彈。就算是外掛鐳射指示吊艙,也需要2架配合,即1架投彈,另外1架用指示吊艙照射目標。
要說的話,在設計階段,帝國空軍就沒想過要讓前線攻擊機使用精確制導彈藥。
道理也很簡單,“攻9”的主要武器其實是裝在機首的40毫米6管加特林機炮,甚至可以說,整架攻擊機就是圍繞這門帶上彈藥總重超過2噸,比1輛小型卡車都還要大一圈的機炮設計的。
用設計師的話來說,這架攻擊機就是一門飛行的機關炮!
按帝國空軍的設想,只是依靠這門機關炮,加上攜帶的上千發穿甲彈,“攻9”出動一個架次就能摧毀相當於一個裝甲營的20多輛主戰坦克,因此就算沒有其他的武器,攻擊能力都不容小覷。
關鍵還有,設計“攻9”的時候,精確制導彈藥還十分金貴,輪不到“刨地”的前線攻擊機使用。
所幸的是,在波沙灣戰爭爆發後,帝國空軍立即就做出調整。
“攻9b”的最大改進之處,也就是增加了鐳射照射器與配套的火控裝置,能使用包括鐳射制導炸彈在內的各種戰術類精確制導彈藥,還透過使用並聯複合掛架,大幅度提高了攜帶彈藥的數量。
通常,“攻9b”能夠掛載12枚500千克級炸彈、或20枚250千克級炸彈、或8枚短程空地導彈,加上上千發40毫米炮彈,出動1個架次就能摧毀30到50個地面目標,這相當於1個完整編制的裝甲連的全部主戰裝備。
這個打擊能力,超過了當今所有的前線攻擊機。
在大陸戰場上,“攻9b”早已經名聲在外。因為火力十分的兇猛,所過之處簡直是寸草不生,連深藏在地下掩體內的坦克戰車都難逃滅頂之災,所以西陸集團的官兵為其取了一個很響亮的綽號。
“死神鐮刀”。
要說,還挺形象的。
特別是40毫米加特林機關炮開火的時候,就像死神在揮舞鐮刀,所及之處的任何目標都會被徹底的粉碎。
在攻打巴爾梅爾的作戰行動當中,“攻9b”再次大展神威。
守衛巴爾梅爾的梵軍僅僅堅持了一天,準確說是在“攻9b”殺到,開始用40毫米機關炮清理梵軍沿主要街道設定的堡壘後,梵軍的鬥志就已歸零,只是隨後又花了大半天才做出投降決定。
結果就是,在11月6日的清晨,聯軍地面部隊就開進巴爾梅爾。
用劉尊山的話來說,要是早知道能夠如此迅速的擊潰巴爾梅爾的守軍,肯定不會在城外呆那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