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看,帝國海軍著手發展“替代型航母”與“增強型航母”,也是為了解決航母生存能力不足的問題。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用更多的籃子裝雞蛋。
可惜的是,“替代型航母”因為效能太過羸弱,肯定沒辦法取代超級航母,而“增強型航母”由於受到其他因素限制,遲遲沒有進入到建造階段,帝國海軍也就只能繼續建造超級航母。
要說的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薛遠征”級。
雖然按照外界觀點,帝國海軍在第三次全球大戰期間總共建造了3種超級航母,在“薛遠征”級之外,另外兩種是“始武”級與“白止戰”級,但是嚴格說,後兩種其實都是“薛遠征”級的改進型。
之前已經提到,“薛遠征”級是一種相當先進,而且非常成功的超級航母。
得益於優秀的基礎設計,“薛遠征”級在戰場上的表現,讓帝國海軍非常滿意。
結果就是,僅基礎型號就建造了3個批次,總共12艘。
要說的話,3個批次的“薛遠征”級依然存在很明顯的區別。比如從第二批開始增加了綜合補給站的數量,第二批的後3艘還用有“三面陣”取代了原來的對空警戒雷達,第三批減少了1根阻攔索,但是這些變化不是很明顯,而且之前批次的也利用大修的機會,做了相應的進。
此外,這12艘“薛遠征”級的基本效能指標全都一樣,有95%的零部件通用。
“薛遠征”級的第一次大改,其實是從第四批開始。因為變化實在太大了,所以外界將其單獨列出來,並且以首艦“始武”號的名字命名。事實上,採用帝國開國皇帝的諡號來為航母命名,足以證明該航母的重要性。
與“薛遠征”級比,“始武”級最突出的變化,也就是把艦島移到了右舷尾部,取消了原本位於艦島後方的3號升降機,擴大了1號升降機與2號升降機的間隔距離,在兩部升降機之間增設2處綜合補給站,還簡化了艦島的職能,將航空作戰指揮中心等部門安排到艦體內部,大幅度縮小了艦島的面積。
顯然,這些變動無一例外的全都是為了擴大飛行甲板的面積,增強航空作業的效率。
至於結果,自然是不用多說。
雖然在24小時內出動艦載機的架次,因為受到彈射器限制,沒有顯著的提高,但是透過最佳化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短時間的出動能力提高了大約50%,全甲板攻擊狀態下的出動架次,由“薛遠征”級的42架提高到了54架。這就意味著,“始武”級在艦隊決戰中的戰鬥力比“薛遠征”級增強了30%。
可見,“始武”級其實是“薛遠征”級的強化版本。
當然,建造價格也水漲船高。
主要就是,跟“薛遠征”級相比,“始武”級的保障裝置增加了大約3成,還採用了大量效能先進的電子裝置,而在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當中,保障裝置與電子裝置的佔比大約為四分之一。
要命的是,很多先進裝置的可靠性並不高,導致日常維護量劇增,使得使用維護成本遠遠超過最初的設想。
顯然,高昂的建造價格就是“始武”級的最大問題。
受此影響,帝國海軍也就採購了6艘。
與之相比,“白止戰”級就是貨真價實的“廉價版”。
也就是因為“始武”級太過昂貴,所以在訂購6艘之後,帝國海軍就開始尋找更廉價的超級航母。
因為是在戰爭時期,所以依然採用“薛遠征”級的基礎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