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的說,“白止戰”級是在“始武”級的基礎上做的減法。
比如,取消了位於1號與2號升降機之間的綜合補給站,以及設定在斜角甲板前端內側的3號彈射器,用從前幾艘“薛遠征”級上替換下來的對空警戒雷達,替換了價格昂貴的三面相控陣雷達。
受此影響,“白止戰”級的作戰能力,特別是運作艦載機的效率僅相當於“始武”級的四分之三。即便是綜合作戰能力,也比“薛遠征”級稍微弱一點,可以說是大戰中最差勁的超級航母。
有趣的是,“白止戰”級的艦體設計並沒有太大的變動。
換句話說,在有需要的時候,隨時能夠把取消掉的裝置,或者替換掉的先進裝置全都裝回去。
這反映出,帝國海軍看不起這種簡配版的超級航母。
只是,“白止戰”級的成功之處,也就是有效的控制住了建造成本。
結果就是,“白止戰”級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大戰當中建造的最多的超級航母。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帝國海軍分3次訂購了24艘,其中14艘在大戰結束之前建成,另外還有4艘在戰後建成。
可惜的是,沒有1艘“白止戰”級進行過增強戰鬥力的升級改造。
在大戰中,這3個級別的30多艘超級航母一直是帝國海軍的頂樑柱,為取得最後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這也成了超級航母的絕唱。
前面已經提到,超級航母在戰鬥中暴露出了大量的缺陷,而且都是天生的問題,無法用技術手段解決。
這些問題,直接導致超級航母在戰後走向沒落。
只是,在大戰期間,帝國海軍並沒有選擇放棄,或者說當時還沒有能夠取代超級航母的作戰平臺。
為了延續“航母”的生命力,帝國海軍選擇了最為簡單,也是最為粗暴的辦法。
繼續增加噸位!
在繼續建造超級航母的同時,帝國海軍啟動了代號“未來星”的“先進海上多用途作戰平臺”的研製工作。
該專案的核心,也就是透過擴大尺寸,搭載更先進的艦載機,以增強作戰能力。
要說的話,這也不失為解決辦法。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大戰再延續1年,最多就2年,“未來航母”或許就有可能從圖紙變為現實。
畢竟戰爭是推動武器裝備發展的主要動力。
至於僅存在於圖紙上的“未來航母”,確實超越了時代,擁有遠遠超過超級航母的作戰能力。
只是,要想從圖紙變成現實,顯然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