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一此刻心亂如麻,直到張潮提醒了他一聲:“孫老師……”他才回過神來。
孫良一勉強擠出一個笑容,對張潮道:“這個訊息,實在太震撼了。”
張潮瞪大了眼睛,露出困惑的神色,回應道:“這……不是應該的嗎?”
孫良一還處於震驚當中,下意識地用問題回答了問題:“這是應該的嗎?”
張潮驚訝道:“難道您覺得我不配?”
孫良一這才知道自己失言了,連忙收斂心神,解釋道:“當然不是,你在日本取得的成就,當然有資格擔當這個負責人的重任。
我的意思是,你作為訪日代表團的一員,不是更能展現中國文壇青年一代的風采嗎?”
這句話找補得很勉強,但好歹沒那麼有攻擊性,總算說得過去。
張潮卻有點失望,他原本以為挑出來的孫良一會是像之前的方老師,或者至少是孫雲霄這樣的人物,沒想到卻是個沒什麼膽量的慫貨。
典型的網路上重拳出擊,現實裡唯唯諾諾。
但是沒有辦法,張潮幾年來在輿論界積累的“赫赫兇名”實在太讓人忌憚了,這次又鉤直餌鹹,用孫良一打了半天窩,也沒有大魚上鉤,只好拿他再回爐重造。
張潮加重了注碼,繼續丟擲“獨家訊息”道:“其實這次「訪日青年作家代表團」是日本年鑑學會的飯塚教授最早向我提出來的……”
接著輕描淡寫地把來龍去脈撿要緊地說了下。
這一下不僅孫良一,就連旁邊負責記錄的小劉握筆的手心都冒汗了——這是我不花錢就能聽的嗎?
張潮的話裡涉及了太多作協的“內幕訊息”,包括飯塚教授對傳統互訪模式的不滿、中國作協內部對是否組織代表團的分歧、多方力量對最終名單的博弈、張潮主動提出先去日本“打前站”……
張潮說完以後,又拿起杯子喝了口茶,身子往沙發椅背上一靠,悠哉地看著正在奮筆疾書的兩人。
孫良一其實早寫完了,目下用筆在紙上胡亂划著,心裡正在想對策。
他最早是想透過這件事為自己博取一點名聲,順便再傳播一下他一直篤信的“日本文學優越論”不假,但是這場採訪張潮卻實實在在地把他逼進了牆角里。
張潮本人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的代表人物,不僅讓他文章的最後兩段陰陽怪氣成了笑話,更讓他的“文學遣日使”站不住了腳。
畢竟以張潮作品在日本的銷量與近年來引發的種種討論,無論如何都不能說張潮是去“取真經”的。有這樣一個標誌性的人物戳在那裡,孫良一再怎麼春秋筆法,都很難貶低代表團的身份。
打自己的臉還是小事,混媒體久了,誰還沒有個唾面自乾的修為。
關鍵在於張潮後面故意吐露許多“黑料”給自己,明目張膽地誘導自己繼續往負面去評價此事,這就有點看不起他老孫的智商了。
畢竟在文化圈、媒體界混了這麼久,這套輿論炒作的手段還是懂的。
張潮自己說的時候每句話都態度平和、不偏不倚、嚴絲合縫,讓人找不出一點毛病來,怎麼聽都是組織一場大型活動必要的博弈過程。
但這些東西從自己這個立場鮮明的人筆下寫出來,恐怕又是另外一番解讀。
這……張潮是有敵人要戰勝,沒有敵人創造敵人也要戰勝是嗎?自己只想當個蹭名聲的蝦兵蟹將,不想當被剝皮抽筋的龍宮太子啊!
“孫老師,您記完了嗎?”張潮也看不過眼了,又提醒了孫良一一次。旁邊的小劉都寫完好半天了,孫良一還拿著筆在本子上比劃,不知道的還以為他現場把張潮說的話又用日語翻譯了一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