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微博」標榜著自己是「推薦書籍、交流閱讀」的專業化社交媒體,但「臉書」當年還只向哈佛大學的學生開放註冊呢!直到1年後才允許其他大學使用者註冊,再過了一年才允許非大學生使用者註冊。
結果現在人家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社交媒體。這套「只有足夠垂直,才能足夠破圈」的玩法大家現在都懂了。
黃傑夫一想到自己也許很快能成為估值百億美金的公司的CEO,就忍不住身體隨著聲音,一起微微發顫。
張潮聽了倒沒有什麼意外,現在處於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期,雖然歷經了泡沫破裂,不是當年隨便做個網站就能賣上千萬美金的瘋狂時代了,但沉澱下來的投資者對專案遠景的重視,讓他們更願意集中資金砸未來。
社交媒體和網路購物一樣,是所有網際網路專案當中最耀眼的明星——但凡能合適的切入角度,聚攏一批使用者,投資者都會像聞到血的蒼蠅一樣撲上來。
張潮雖然有後世的見識,但並不能代替具體的融資、經營細節,琢磨了一下給黃傑夫進行了大方向指導:“傑夫,不管估值是多少,先把你們這些‘元老’的利益保證了。
之前讓你設計的公司新架構要抓緊完成,不完成、不融資。
另外如果接受美國這邊的資金的話,一定要特別謹慎,最好能做一層防火牆,絕對不能讓他們把手伸過來干涉運營——當然,國內這邊最好也不要。
你回去前要把「潮汐文化」美國公司給立起來,不能再是個空架子了,該招人招人,該開展業務開展業務。
「微博」上推薦的那麼多好書、好作者,我們自己也要爭取能簽下來幾個,特別是那些商業潛力大的……”
黃傑夫一邊聽、一邊記,最後又把各個注意事項和張潮再確認了一遍,才道了“再見”。
張潮聽到手機聽筒裡傳來的結束通話聲後,呆坐在沙發上,過了好一會兒才被自己肚子傳出來的“咕咕”聲給驚醒了。
然後自嘲地搖搖頭——明明來美國前,自己決定脫離「潮汐文化」的經營,結果一不小心又給他們弄了個大專案,而且手尾看起來會很長,自己完全不管不可能。
還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懷著這些矛盾又不切實際的想法,張潮開始給自己找吃的——公寓裡自然啥也沒有,畢竟平時沒人住,冰箱裡只有一堆稀奇古怪的、美國才有的飲料,開啟來門就像放煙花。
咖啡倒是有,還有一臺看起來就價值不菲的咖啡機,但是張潮也沒有空腹喝這玩意兒的習慣。
開啟手機又惆悵地放下——2007年,別說美國了,中國也沒有隨叫隨到的各種外賣。
思來想去,只能拖著懶癌晚期的身體,洗漱一番、穿上一身休閒裝,下樓去找吃的。
黃傑夫買的這件公寓樓是前兩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火熱時剛剛花大價錢翻新的,本身一棟歷史悠久的磚石建築,張潮昨晚來的時候已經夜深了,行色匆匆的他沒有細看。
今天下樓就感受到了這棟樓歷史感與現代化並存的種種細節。比如電梯,明明用的是日本的東芝,卻裝潢成了老式柵欄電梯的樣子,極有年代感。
走出大樓回望,發現這棟公寓樓的建築外牆保留了19世紀末的裝飾細節,帶有精美的石雕和高聳的窗框;大門前有一個寬敞的前廊,裝飾著精緻的鐵藝欄杆和爬滿常春藤的牆面。
門口兩側排列著對稱的花壇,盛開著春天裡常見的鬱金香和紫羅蘭。
大樓臨的是一條雙行道的狹窄小街,行人寥寥,好一陣才會有一輛車經過。街道兩旁種滿了高大的梧桐樹,枝葉茂密,投下斑駁的樹影。
一陣風來,彷彿從張潮的靈魂中穿行而過,他疲憊了多日的身心此刻才感覺到一些放鬆。
沿著街道走到拐角處,就能看到一家店鋪的門楣上是一個巨大的甜甜圈,應該是賣甜食、糕點的。張潮猶豫了一下,但飢腸轆轆還是催促著他邁步進入店裡。
10分鐘後,他就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