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一覺睡到早上10點多才醒,開啟手機一看嚇一跳,簡訊、郵件、未接電話鋪滿了整個螢幕,看都看不過來,從來就沒有這麼熱鬧過,小小的螢幕竟有種“門庭若市”的感覺。
一一瀏覽過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仍然是來自陌生人和陌生機構的各類邀請,活動型別從晚宴、舞會到公益演講不一而足,甚至還有幾家美國的什麼大學要授予張潮榮譽博士學位。
這一類張潮基本就當沒看見,回覆都不回覆。
第二種則是這幾年認識的各色人等,包括作家和一些生意人。有的在賣慘,想讓自己在「微博」上給他點特權,讓某本書的推薦可以更容易被使用者看到;有的在狐假虎威,正告自己最好置頂某某賬號,讓「微博」成為宣傳陣地。
生意人還正常些,比如學長吳文輝就提出怎麼給起點網的打廣告;其他也基本都是廣告合作。
這一類張潮還比較認真,賣慘、狐假虎威的一律拉黑;要打廣告則告訴人家至少近期內「微博」沒有引入廣告的計劃。
著急變現、飲鴆止渴一直是網際網路產品短壽的主要原因,現在「潮汐文化」現金流不差,首要任務肯定是把使用者規模幹上去。
第三種則引起了張潮的重視——包括心浪、Simon&Schuster出版社在內,中國、美國的不少大公司、大風投都希望給「微博」投資,甚至有提出想直接收購的。
這倒比較出乎張潮意料,以往「潮汐文化」並不是沒有接待過投資者,連華宜都想吃一口天鵝肉呢。但是因為整家公司的營業流水基本維繫在張潮一個人的作品上,所以雙方的意願都不算強烈,經常談著談著就沒下文了。
但是有了「微博」這個具體的社交網路產品以後就不一樣了,短短几個小時展現的驚人爆發力讓投資者們看得垂涎欲滴,尤其是「微博」使用者群橫跨中、美兩個大國,成為下一個網際網路門面,不是沒有可能。
估計這些公司的投資意向郵件除了給自己發了,肯定也給黃傑夫發了,不過為了謹慎起見,張潮還是一股腦兒轉發給了黃傑夫。
很快黃傑夫就回電話過來了:“Boss,這些郵件我都收到了!你真是個天才,我從來沒有想過「微博」能這麼成功!……”
張潮馬上打斷了黃傑夫的馬屁,說道:“你對這些投資怎麼看?”
說到自己的專業,黃傑夫興奮起來了,聲量都大了幾分:“我認為我們應該先準確地對「微博」進行估值!它絕對是一個價比黃金的商業專案!”
張潮問道:“那你認為它現在值多少錢?”
黃傑夫道:“估值嘛,最重要的是找到可以對標的公司或者產品。我認為從時間、體量上來說,「微博」最適合對標的就是最近很火「臉書」——Boss,你知道臉書嗎?”
張潮“嗯”了一聲表示知道,黃傑夫接著道:“「臉書」是2004年成立的網路社交媒體,最早估值是500萬美元;去年4月份,他們剛剛完成最新一輪的融資——
兩家風投公司一起投入2000萬美元獲得4%的股份,那估值差不多就是5億美金,去年底它的使用者規模是1200萬。今年預計會突破5000萬。
據說微軟也要投資它了,而且估值可能會超過50億美金!……”
黃傑夫說起投資就眉飛色舞、沒完沒了,張潮立刻打斷道:“直接說吧,我們的估值能到多少?”
黃傑夫在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顯然在盤算,然後才道:“按照目前的使用者規模和增長速度,我們今年的使用者規模大概是百萬級的,如果短期內就要融資,那估值的話——我覺得8到10億美金是合適。”
說到這裡,黃傑夫的聲音都有點顫抖了。他雖然一直有把「潮汐文化」運營上市的雄心壯志,但一直缺乏強有力的經營抓手。
在美國利用次貸危機賺快錢這事再刺激,畢竟不是什麼正途,也無法納入「潮汐文化」的公司報表當中,只能是大家一起悶聲發個財,無法替代成為上市公司CEO對他的誘惑。
張潮最早在公司講「微博」網的構想時,黃傑夫並沒有太上心,他認為「微博」的上限大概也就是國內的“論壇”,再成功也已經日薄西山了;下限的話就難說了,變成“張潮書友會”也有可能。
沒想到張潮在美國坐著觀光列車一路火花帶閃電地成為了近期全美討論度最高的文化人物,順帶把「微博」直接帶飛。
不算宕機那半個多小時,「微博」滿打滿算也就執行了10個小時,但是使用者總數已經突破了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