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重生2004:獨行文壇> 第314章 億萬富翁與飲食男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4章 億萬富翁與飲食男女 (3 / 3)

看著手裡的紙袋中還剩下的2個其他口味的甜甜圈,張潮隨手就丟進了路邊的垃圾桶,然後皺著眉頭、梗著脖子,到處找咖啡店。

這家的甜甜圈,直接把他齁到了!

張潮的中國胃對甜食的最高評價是“不太甜,真好吃!”而美國甜食的甜度,絕對是奔著恨不得顧客一口吃成糖尿病去的。

幸虧這種老街區別的沒有,咖啡店極多,張潮很快在一家名為「The River Café」的小店裡,用一杯不加糖的美式給自己的嗓子解了圍。

坐在咖啡店裡,張潮開始想念家鄉的食物了——無論是福海的魚丸、荔枝肉、佛跳牆、甜筍、炸蠣餅,還是燕京的烤鴨、銅鍋涮肉、芝麻燒餅,甚至就連山西的麵食和廣東的白切雞都回憶了一遍。

口水都差點滴下來!

這一趟不知不覺已經出來10天了,除了在唐人街「四川菜館」那一頓,吃的幾乎都是西餐。雖然花樣不少,但是終究還是不能滿足自己對中餐的渴求。

這讓張潮對食物產生了一些思考。

張愛玲的《色·戒》當中道出了女人與男人的“心”的不同——其中關於女人那句少兒不宜,男人那句則頗有意思:“要抓住一個男人的心,首先要透過他的胃。”

可能有人要說這麼講太偏頗,世上總有不貪食的男人——但藝術家從來不對“事實”負責,藝術家要抓住了千百種“事實”當中情緒最強烈的那一瞬間。

“要抓住一個男人的心,首先要透過他的胃。”不是真理,但放在的語境裡卻足夠令人信服。同時也道出了食物與情感之間微妙的聯絡——

食物對於人類來說,擁有超越溫飽的精神屬性,人們既用食物慰藉彼此,也用食物互相傷害。

它可以是維繫關係的紐帶,也可以彰顯權力的工具,還可以是文化認同的象徵,以及個人與集體記憶的載體。

對於文藝作品中的食物,張潮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李安《飲食男女》中朱師傅為女兒們做的一頓又一頓的大餐。張潮第一次看的時候,只覺得這是朱師傅對女兒愛的表現,他希望女兒們能從自己烹飪的食物當中感受到父愛。

但是後來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張潮又從中看出另一層意味——食物,同樣是朱師傅彰顯自己在家庭當中的“主導權”,從而“控制”三個女兒的工具。

因為每星期的這一頓大餐,三個女兒都必須按時按點回到家裡品嚐。飯桌上的氣氛也毫不溫馨,而是充滿了壓抑與反抗的意味。

朱師傅失去味覺以後無法嚐出食物的味道,導致調味失常,三個女兒都吃出來了,卻都因為各種原因不說,或者不敢說。

當朱師傅終於放下自己“一家之主”的權威,重新投入與錦榮的家庭生活中去,再次成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以後,他的味覺終於恢復了。

有了這個經驗,張潮又忍不住想到了正在創作的《原鄉》。

身在異鄉的林榮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嗎?唐人街雖然有中國餐館,但那畢竟不是自己家鄉的味道。

他又想到了林小海——林小海的原型其實是自己小學的一個同學。有一次,那位同學的父親從美國帶了許多巧克力與糖果,他又把這些帶到學校裡。

在90年代初的福海,這些都是極稀有的,這位同學因此也當了幾天的“國王”。

但是巧克力和糖果散完以後,這位“國王”也只能黯然下臺——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期盼,期盼自己的父親什麼時候再從美國回來;如果人不回來,託人把巧克力帶回來也行。

食物在這裡,不僅是他與他父親之間最親密的共同想象,也是一個孩子施展“權力”的初次體驗。

想到這裡,張潮起身付了賬,開始回到公寓,開始繼續創作自己的新了。

此刻相比於成為億萬富翁,張潮更希望自己能寫好心裡“飲食男女”的故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