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仍像往常一樣,慈祥愷悌的回答道:阿難陀!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就叫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住之處!
佛陀的話,大家聽了更感動!更傷心!這是多麼有權威的聲音啊!佛陀就這麼進入涅了!四面八方的弟子聽到佛陀涅的訊息,都集攏而來,阿難陀想到佛陀生前,很少有婦人能到面前來參拜,於是他就先讓比丘尼和在家信女來親禮佛身,由此可知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後,摩訶迦葉主持法會時,在眾弟子面前當場指責阿難:餘垢未盡,不可住此。阿難陀只得表示自己會深自反省。
當天晚上,他發奮用功修行,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於中夜即開悟證果。阿難陀立即去找迦葉,迦葉緊閉著房門不開,只答應讓阿難從鑰匙孔裡進來。阿難陀果然從鑰匙孔進入房中,這樣的神通力證明他已經得道了,迦葉便讓他升坐到獅子座講述經典。
最初結集的經典,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以及《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這有名的第一次結集聖典大會,由阿難陀尊者誦出來的。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阿難陀在涅之前離開了摩揭陀國,前往毗舍離國。這時摩揭陀國的阿世王正要和毗舍離國開戰,阿難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國入滅,遺骨就不會分給毗舍離,如果到毗舍離入滅,他們也不會將遺骨分給摩揭陀國,所以他打算在兩國交界虛的恆河中間上空進入涅。
當阿難陀在渡過兩國之間的界河時,便從船上飛昇到空中入放光三昧 放出種種色光,進入涅,聖體並分成兩半,使骨灰舍利分別落在河的兩岸。兩國國王於是各自拾取捨利,在自己的國內建造佛塔供奉,一個是在毗舍離城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個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邊,稱為阿難尊者半身舍利塔。
摩揭陀和毗舍離兩國因為阿難陀入滅的因緣,遂釋嫌修好,不再戰爭,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財產。阿難陀尊者的犧牲,真是偉大崇高!
雖然阿難陀尊者入滅了,但他對佛陀的功勞,對佛法的貢獻,以及溫和善良、謙虛忍讓的聖格,永遠活在佛弟子心中。
過去世菩薩是一個平常的凡人,年齡到達十六歲,意志和性格非常開朗豁達。他博覽群書,沒有經典不繫統地學習過。他深刻地思考各種經論的真理,什麼經是最真實,什麼“道”最安定。他深思以後,讚歎道:“唯有佛經最真實,無為之道最安定。”又說:“我應當胸懷真實之道,獲得安定!”
父母要給他娶妻室,他不安地說:“最大的妖孽禍患沒有大於**了,如果迷惑女色的到來,那麼道德就喪失了。我不趕快逃走,準備將來被豺狼般的**吞食嗎?”
於是他逃避到別的國家,以出賣勞力維持生活。當時有一位種田老翁,老年沒有後嗣,偶於途中拾得一女,華麗絕倫,於是欣然養育成長,正在求男為偶。他找遍了全國,都沒有合適的人。老翁僱傭菩薩已經有五年了,觀察他的品行,從細小至巨大,心中嘉美。對他說:“年青人,我的家中很富足。我將女兒嫁給你為妻,你做我的後嗣吧!”就將女兒嫁給了他。這女子有神奇的德行,迷惑了菩薩的心。
結婚沒多久,菩薩自覺地想:“我見過諸佛的經典,譬喻以色為火,人為飛蛾,蛾貪火色,投身於火,最終被火燒死。這位老翁是以色火來燒我的身軀呀!他以財產作釣餌鉤住我的口,以家庭的垢穢來喪失我的德行呀!”他夜裡偷偷地逃走了。
他走了百餘里,在一座空亭子裡休息。亭子的主人走來問他:“你是什麼人呀?”他答道:“我在這裡借宿。”亭主就將他帶回自己家中。他見到亭主家美好的床褥,許多光彩奪目的珍寶。有個婦人,容顏好似自己的妻子,迷惑了菩薩的心,與他一起同居有五年之久。他的智慧心又覺悟了,他想:“淫為蚤蝨,是能傷殘身體危害生命的東西呀!我以前為了逃避女色而隱匿起來,如今怎麼喪失了意志又遇上了?”就又偷偷地逃走。
他在路上借宿時,又見到一個佩著宮廷珍寶、相貌酷似妻子的婦人。他又和以前一樣迷惑了心竅,與她同居了十年。他又明智地覺悟到了:“我的業障太重了,逃奔到那裡也無法避免。”於是他發重誓道:“我從今以後再也不寄宿了。”他又逃走了。
他連夜趕路,遠見一座大宅院,想繞開宅院,就加快腳步走路,宅院的守門人大聲喊道:“什麼人在此夜行?”他答:“我要到前面去,經過這裡的。”守門人說:“這裡禁止通行!”宅內有個女子出來,喊他走到面前,他又見到一個相貌和他妻子相同的人。婦人說:“你自己無數次地逃走,我發誓要做為你的妻子,你想逃到那裡去呢?”菩薩思念道:“貪慾之根難以拔除,竟到如此程度嗎?”隨即心中興起四無常的念頭,他說:“我要以無常、苦、空、無我的禪定,滅除三界種種欲穢,難道只有你的淫垢還不能斷絕嗎?”
當他心中興起“四無常”之念,鬼變的妻子立刻幻滅,他的心中光明朗照,見到諸佛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向他解釋空生無願無想之定,在佛前受沙門戒,成為無勝導師。
聰明,是人生莫大的福報,用了聰明的頭腦、明晰的理智,在聞思經論,思惟法義的時候,聰明之人往往領悟的快,在聞所成慧上更易精進。但聰明同時如果不知道剋制,也會走向聰明的反面,也就是小聰明,這種小聰明多體現在抖個機靈賣個乖上,但如果任著這種小聰明發展,很容易生成唯我的邪見。
古代的佛門居士中,就有犯過這樣過失的人,好在當時有善知識幫助他及時止損,避免了邪見的進一步擴大。東坡居士蘇軾,是北宋著名的佛教居士,不過這位蘇學士一直有個不大好的習慣,就是比較自負,比方說他在讀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感覺經文上那句“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的時候,他覺得這樣對於施害者太過殘忍了,於是就私自將“還著於本人”改成了“兩頭俱沒事”。
這一改可非同小可,因為經文是佛所說,凡夫輕易刪改是有很大過失的,好在蘇學士身旁有一位大善知識佛印禪師,佛印禪師告誡蘇學士說:“你怎麼可以胡亂改寫經文呢,你要知道,《普門品》上‘還著於本人’這句,才是對施害者的救度啊,正因為觀音大士的大威神力,能讓施害者自作自受,他才不敢輕易害人,你改成‘兩頭俱沒事’不成了縱容施害了麼?”聽了佛印禪師的話,蘇學士才連忙懺悔。
可惜,蘇學士一生也未能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小聰明,這一點他的善知識佛印禪師多次勸誡過他,他的老師佛門居士王安石也督教過他,蘇學士到了晚年才理解了這些位良師益友的用心。蘇學士晚年看到自己的兒子不如自己聰敏時,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他說自己一生太過聰明,時時不忘彰顯一番,因為自己的小聰明,自己在事業上走了不少彎路,得罪了不少人,孩子不如自己聰敏機靈倒是好事,可以少惹不少麻煩,老老實實地把家業操持好就不錯了。
有句老話講,再回頭已是百年身,蘇軾犯過的過失,其實吾人今天也還在犯著。真正聰明的人,會理智地擇選自己的信仰,會透過信仰的力量將自己的聰明昇華為智慧,生活之中會敬畏因果,謙善制怒。
在佛陀時代的原始佛教,佛陀弟子周利盤陀為人低調老實,每天都在殷勤地打掃塵垢,服務大家。周利盤陀尊者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智慧比丘,他不善言辭,外人還以為他生性愚魯,其實這位尊者內心專注,用在小聰明之人眼中的“笨方法”成就了阿羅漢果位。這就是佛門往事給與今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