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秦將> 第六百二十六章:始作俑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二十六章:始作俑者 (2 / 4)

不過趙佗想到他了解的一些事情,又忍不住暗歎一聲。

賜爵一級,或許短時間內問題不大,不至於真的毀掉在秦國立足百年的軍功爵制度。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始皇帝保證只會賜爵這一次嗎?

一旦開了這個例子,就會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於無數次……

哪怕始皇帝不再廣賜爵位,但他的繼任者呢?

開了這個頭,早晚能讓整個軍功爵制度徹底崩掉。

趙佗對此很肯定。

因為他後世看歷史時,曾經好奇為什麼軍功爵制度從秦孝公變法正式定製以來,一直到曹操在建安二十年(前215)年正式將其肢解分割,存在了五百多年的時間。

但除了秦之外,寫漢朝和三國的歷史卻沒有多少涉及的,明明兩漢四百年也在實行軍功爵,也是二十等爵位制度啊!

後來趙佗曾粗略瞭解過,才知道軍功爵在秦末便已趨近輕濫,不更級別的有爵者甚至都淪為居貲(zī)贖債者,跟著刑徒一起修秦陵,死了和刑徒一起挖個坑就埋了。

到了漢初,漢高祖劉邦在漢二年二月,以“除秦社稷,立漢社稷”為由,“施恩德,賜民爵”,賜治下所有庶民一級爵位。

在趙佗看來,劉邦當時賜民爵位,除了是想從楚漢戰爭中爭取人心外,恐怕也是因為有秦始皇給他開了這個大規模賜黔首爵位的頭,劉邦才會照貓畫虎,廣賜民爵。

不過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可能也意識到爵位輕濫的壞處,對於軍功爵十分重視。

他不僅在漢五年頒佈“復故爵田宅”詔書,為了獎勵開國的功臣將士,更三令五申推進軍功爵制度的落實。在漢代的戶籍和檔案中,都要“名縣爵裡年”,也就是一定要記錄人的爵位,以進行身份和地位上的區別。

劉邦的重視,讓軍功爵的價值有所短暫回升。

但也僅限於此,在劉邦死後,太子劉盈即位,在即位之初就釋出詔書“賜民爵一級”,賞賜天下庶民一級爵位,同時對官吏也有賜爵,侍衛他的郎官、武士等人甚至賜爵到二級、三級。

這般大規模賜爵,導致爵位快速貶值。

漢惠帝即位之初,大規模賜爵的時候,不滿賜爵位條件的郎官,可以賞賜萬錢,可見一級爵位的價格比一萬錢還貴重。

但僅過了一年,他就頒佈詔書“民有罪得買爵三十級以免死罪”,而當時一級爵位值二千錢,所以庶民犯了死罪,只需花六萬錢買三十級爵位就可以免死。

一年時間,爵位價格從一萬錢降到兩千錢,可見這爵位的貶值之快。

漢惠帝開了這個即位就賜爵的頭,緊跟著漢文帝也學起來,上位的時候就下詔:“朕初即位,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

漢文帝在位23年賜天下民爵兩次,還算剋制,不算多。不過他也開了個不好的頭,接受了晁錯的《入粟拜爵策》,也就是大規模賣爵,二級爵位上造賣六百石粟,九級爵位五大夫賣四千石,十八級大庶長則賣到一萬二千石。

而且漢文帝賣的都是空殼爵位,根本沒有什麼田宅賞賜,全是榮譽頭銜,而且只有一直買到九級五大夫才能免一人勞役,買到十八級大庶長才能免一人死罪。

漢文帝賣爵價格賣的貴,爵位權利又少,自然沒人買。

沒人買,價格就往下掉,導致軍功爵再次大規模貶值,更沒人珍惜了。

沒人珍惜,皇帝就不重視。

到了漢景帝繼位,在位十六年,賜天下民爵八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