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只要活完漢景帝時代,天下成年男子基本人人都有八級公乘爵位。
這樣的後果就導致漢武帝上位,想要反擊匈奴,正要以軍功爵鼓舞士氣的時候,卻發現這個體系已經玩崩了,軍功爵輕濫貶值到了極點。
漢武帝腦子一轉,又搞出一套武功爵體系,想要激勵士卒,但這東西換湯不換藥,引不起人民重視,誰都知道漢家的軍功爵是個什麼貨色。
漢武帝沒辦法,眼看軍功爵體系救不回來了,便根據軍功爵原有的精神另建《擊匈奴降者賞令》,相當於立功直接賞黃金,封侯賜食邑,這才能激勵士卒奮戰。
這也是為什麼秦代封侯極難,而到了漢武帝打匈奴的時候,到處都是因功封侯的緣故。
純粹是前代漢帝將這體系玩的崩壞,漢武帝沒辦法,只能掏出還有實利的侯爵來激勵人,也算是嚐到了軍功爵崩壞後的苦頭。
而這時候,既然軍功爵徹底爛掉了,後面的漢帝也就繼續爛上加爛。
皇帝即位,賜爵。立太子,賜爵。皇帝加元服,賜爵。皇帝改元,賜爵。有祥瑞,賜爵。有自然災害,賜爵……
賜爵數量之多,讓人瞠目結舌。
比如漢宣帝劉詢在位27年,賜天下民爵14次,其中有不只賜一級爵位的情況,累計賜爵達十六級。
不過爵位賜的多了,天下男子不可能人人都是十多級的高爵,所以漢家天子又有新規定,就是所賜予的爵位最高不能超過八級。
這就分化成了高等級的吏爵和低等級的民爵。
身為高爵的官吏,可以立功,或者被賜予吏爵,繼續往上升。
而普通庶民,接受賞賜的民爵就只能達到第八級公乘封頂,所謂“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同產子”,也就是民爵超過八級以上,超過的級數就要轉讓給兄弟子侄。
如此就形成了所謂的漢代“民爵八級制”。
歷代漢帝之所以樂於賜天下人爵位,大概就是秦代最珍貴的軍功爵,到了這時候已經徹底成了空頭榮譽,除了一個稱號之外,啥東西都沒有。
統治者們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只要下一個詔書,賜給人民一個空虛的榮譽頭銜,就能表現自己的慷慨恩德,達到普天同慶,收買人心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聰明的統治者除了給出一些空頭稱號外,往往在賜爵的時候,也會伴隨著賜牛酒,減免租賦等些許利益,讓黔首庶民們對其感恩。
漢朝的最後一次向天下賜爵,是漢獻帝立曹操女兒為皇后,藉此突出曹操的地位。
後來曹操掌權,肢解二十等軍功爵制度時,除了保留和改革侯爵外,覺得這民爵八級制也挺不錯,收買人心挺好用的,便保留了下來。
民爵八級制度一直延續到唐朝中期,成為歷代王朝祝賀節日喜慶的廉價點綴品。
這就是當年秦孝公和商鞅建立的軍功爵制度,最後的下場。
趙佗心中幽幽一嘆。
他知道軍功爵制度的最終結局,而他自己又是從這個制度裡一級一級爬起來,可以說是軍功爵制度的直接受益人,對於這個制度自然有些感情。
趙佗瞥了王戊一眼後,目光再次望向了帝榻上的始皇帝。
哪怕在秦國統一天下後,需要不停徵戰的軍功爵制度已經不太適應帝國的需求,在制度契合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進行轉變。
趙佗也一直有對軍功爵進行改革的心思,但再怎麼樣也不是像皇帝這麼玩的呀。
直接廣賜天下黔首爵位。
要知道軍功爵制度的最終崩壞,就在於統治者的大肆賜爵,雖然漢代的大規模賜爵是從劉邦開始,全天下賜爵是從劉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