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大早,川流不息的苦力,不停從船上扛下了一袋袋的糧食。
這些用帆布袋包裝的糧食,上面清楚地用墨字標明瞭其產地:臺南。品種:梗米。品級:三級。糧商:中糧臺南分公司。
坐在艙外,吹著冷風,喝著熱茶,無聊數了大半天糧袋,吳少爺最終等來了船艙的卸空。
接下來,少爺知道,船隊起航前的最後一步要來了。
果不其然。第二日一早,一隊隊早已等候在碼頭的特殊乘客,陸續登船了。
這些乘客無分男女老幼,統一颳著光頭。他們面色紅潤,表情平靜,身穿厚實的麻布工裝,揹著雙肩包,頭戴帆布平頂帽。
排著隊的乘客們很講秩序。他們以家庭為單位,沉默地踏上了運輸船的船板。
吳法正知道,這些都是“積壓”在登州私港的流民。
之前每到一處曹氏私港,最後總是會出現這樣一道壓軸節目,看來今次也不例外。
一個時辰後,旭日初昇,船隊起航拔錨。
在登州外海,不出吳法正所料,那一艘裝載了流民的貨船,三聲汽笛響後,便和船隊分道揚鑣,南向而去。
與此同時,端坐在上等艙裡的吳法正,伸出手,輕輕用毛筆蘸了蘸墨汁,專心地在面前的白紙上, 寫下了《南域遊記》的最新一篇。
這一次,起航後的船隊再無保留。全體升起鍋爐,不用考慮燃料問題,全程滿負荷,只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就穿過渤海灣,來到了海河口。
在這裡,吳法正感受到了和上海港同樣的氛圍:大批的船隻在海河口進出,不時有鉅艦駛入外洋。
在海河口,同樣出現了帶有蒸汽吊車的大型口岸。
到了這裡,吳法正所在的船隊,等候到掛著彩旗的領航小艇後,再次分道揚鑣了......貨船就地在海河港解除安裝,而兩艘郵船則一頭扎進了海河,朔流而上。
當其時,天色已然擦黑。然而海河兩岸的燈火,以及河面上的燃油燈光浮標,卻引導著郵船一路不停,徑直奔向了遠方的燈火闌珊之地。
第二日一早,當吳法正從船艙走出後,看到的就是繁華的碼頭。
終點站,天津到了。
————————————————————
儘管平生沒有來過天津,但是吳法正既然出身山西大族,那他在天津肯定是有根腳的。
於是主僕二人到埠後,沒有拿行李,而是先就地僱了一輛馬車,報上一處地名。
沒過多久,車伕熟稔地將馬車停在了吳法正的目的地:泗水街,義鑫隆商號門前。
下一刻,當吳法正從馬車上下來後,還未等他進門,從風格古色古香的義鑫隆裡,便急急迎出來了一位掌櫃模樣的中年人:“哎幼幼,二少爺您終於到了啊,可讓老吳我一場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