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安問道:“傷勢如何?”
陸沉大搖大擺道:“關係再好,再是朋友,咱哥倆以後仍然免不了一場問道鬥法,豈能讓你早早知曉貧道扛揍本事的深淺。”
陳平安笑道:“既然陸道長都這麼說了,那我就這麼信了。”
陸沉使勁點頭道:“擔心誰都不用擔心貧道,貧道今兒就把這個牛皮吹在這裡了!”
因為進入過陳平安的心境,陸沉更是與那個存在面對面過。
很清楚陳平安自囚之舉的關鍵所在,一座座書城、一條條書山的形成,都是其次的,而那些空白的虛無的縱橫交錯的“柵欄”脈絡,才是圍困那個存在的關鍵所在。因為每一條脈絡,都是陳平安刻意為之的“遺忘”。
憑此陸沉便知道了為何陳平安兩次試圖重返玉璞境都失敗的緣由。
陸沉曾經說過一句無心之語,所有新形成的習慣,都是一種遺忘,是對自己的背叛。
而且陳平安的“心魔”,要更深一層,與之為敵,就需要陳平安主動遺忘人生路上那些美好的人事。
這個心魔,可以說輕如鴻毛,只要陳平安自己願意跨出那一步,過此心關,輕而易舉,可謂是水到渠成。
可是陳平安做得到嗎?
大概這就是修道之人,所需要面對心魔的真正難纏與可怕之處。
就像當年鄒子在杏花巷那邊擺攤,那串白送不收錢的糖葫蘆,可能整個驪珠洞天的孩子吃了都無所謂,唯獨泥瓶巷的那個孤兒吃不得。
簡而言之,我們興許走得出一座苦難重重的書簡湖,卻未必能夠走出一座處處美好的落魄山。
不堪回首的往事,與之背對而行,生活道路上每走一步,不回頭看就是了,最終就可以越走越遠,直到徹底釋懷。
陸沉突然說道:“凡夫俗子,誰敢說明天一定下雨或者不下雨?出門在外,有幾個人是每次都隨身攜帶雨傘的?”
陳平安點頭道:“已經想明白了。”
方才在龍宮遺址內,那場突如其來的山雨,自然是陸沉故意為之。
在大驪京城,當初陳平安去尋找陋巷內的女子武學宗師周海鏡,當時也是腳穿布鞋,陳平安往返一趟,腳上布鞋不沾泥。
因此還被心細如髮的周海鏡給誤會了,把陳平安當成那種印象中的山上修士,每次下山,要麼居高臨下的歷練,不然就是遊戲人間。
在陸沉看來,你陳平安留下一雙布鞋不穿即可,長久儲存珍藏,就足夠了。
其餘布鞋,該穿就穿,不管天晴下雨,都應該穿出屋外,走在大道小路上邊,髒了就髒了,髒了就洗,過於珍惜,反而有違贈送布鞋之人的初衷。
陸沉微笑道:“若是所有心中美好,都成為了一種負擔。那麼美好的意義何在,如果如此,肯定是我們有哪裡做得不對了。”
陳平安點頭道:“才發現陸道長說道理,是一把好手。”
陸沉哈哈笑道:“才知道啊。”
之後就是邊走邊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