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
“晁錯·········”
···
“怎麼就沒死在戰場上呢?”
“若死在戰場上,朕倒是樂得給他風光大葬;”
“這怎麼,就活著回長安了呢······”
目送周亞夫等人離去,獨自留在宣室殿的少年天子,不由得在暗地裡腹誹起來。
對於晁錯,劉勝的個人情感,真的是非常複雜。
一來,晁錯是劉勝的老爹——先孝景皇帝的老師;
雖然先帝自己,都只是嘴上認晁錯這個老師,當年吳楚之亂,更險些將身著朝服的晁錯於東市外腰斬棄市,但再怎麼說,那也是曾經的帝師。
是先帝的老師,理論上就是劉勝的師祖、師爺。
這也正是這麼多年來,劉勝始終對晁錯當年,指使人損毀太廟的事耿耿於懷,卻始終下不去死手的原因。
——殺晁錯,一是會讓劉勝蒙受‘殺師祖’的汙名,二更會讓劉勝沾染‘心胸狹窄’的汙名。
畢竟當年的事,雖然被先帝竭力壓下,但對於如今活躍在朝堂上下的公卿人精們而言,當年那件事究竟如何,簡直就是一目瞭然。
甚至都不用劉勝自己下死手,只要晁錯死了,那無論是死於什麼原因,都必定會生出‘陛下因為當年的事耿耿於懷,才導致晁錯死於非命’的輿論。
再有,便是當年那件事,再怎麼說,也算是先帝一個不大不小的汙點;
若是上綱上線,便說先帝不敬先祖,坐視,甚至是指使晁錯損毀自家先祖的廟宇,那也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樣一來,夾在中間的劉勝,可就有些難做了。
殺晁錯,就等同於劉勝承認自己,對當年的事耿耿於懷,甚至是等同於承認當年,確實有這麼一件事。
既然天子都承認有這麼一件事,那接下來必定會有人往下深究:晁錯當年,哪來的膽子?
哦~~~
是先帝給的膽子啊······
如此一來,劉勝殺晁錯的舉動,就等同於把先帝的黑料爆出來,平白損壞自己的法理基礎、法統來源。
可若是不殺,又等同於劉勝也和先帝一樣,對自家先祖的廟宇被損毀無動於衷。
雖然這隻會是朝堂高官知道的事,但對於如今尚且年幼的天子而言,最重要的,還就是這些朝堂公卿的想法。
要是讓他們知道劉勝,是一個外強中乾,只知道咋咋呼呼,卻連損毀自己先祖廟宇的賊子都不敢動的紙老虎,那往後加了冠、親了政,劉勝,可就要遭老罪了······
實際上,這也恰恰是先帝劉啟為數不多的,為劉勝遺留下的兩難抉擇。
而這件事最好的結果,其實就是晁錯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