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定醫院醫生薑濤臨床觀察,抑鬱症呈獻出行業性特點。公務員、教師、警察、媒體從業者、演藝界人士患抑鬱症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行業。這種現象,在邏輯上可解釋為:工作壓力相當於將乾燥的木柴放置在易燃的環境中。
對抑鬱症起因的理解,決定著治療方案的選擇:是給予藥物治療,還是進行心理干預。
社會上關於抑鬱症有一個誤區,就是把抑鬱症簡單歸因為性格、心理問題。北大六院醫生唐登華認為,人們往往認為是外部某一具體事件導致了抑鬱症。其實,這種具體事件很可能只是抑鬱症的結果,而非原因。比如,一個女兒被母親打了一巴掌就自殺,真正的自殺原因並不是這一巴掌,而是她有病,易受刺激,這巴掌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一般人們聽到某人有抑鬱症,往往首先去猜想是什麼事讓他“想不開”,而不以之為病。央視節目主持人崔永元曾對此有過辯駁:“那些說抑鬱症不是病,而是想不開、心眼小的人,你們吃我的藥試試,那個藥勁是非常大的,我吃那個藥,兩粒三粒,早晨5點、6點、7點、8點才能睡著覺。沒有這種病的人,吃了這個藥,可能三天都睡不醒。”
崔永元所說的現象,早已被醫學科學所解釋。國外一本醫學雜誌曾刊登抑鬱症患者腦脊液標本分析,研究者對幾十位抑鬱症患者採用同位素標記技術,來測定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結果發現,患者組發病期間,這三種神經遞質均低於常人。現代抗抑鬱藥(SSRI類和SNRI類)便是以刺激患者腦部生產這三種物質為方向研製出來的。
當然,重視藥物干預,並不意味著心理治療全無用途。從科學角度看,心理治療可應用於輕度患者和康復期患者;但急性期患者和中重度患者,必須依靠藥物治療。
“抑鬱症治療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並重。輕度抑鬱症可以不吃藥,透過心理治療甚至自我調整來緩解;中度抑鬱症患者可以吃藥,也可以不吃;重度抑鬱症患者必須用藥。這個時候,只給他安排心理調整,不給吃藥,他的病情就會加重。”北大六院院長助理姚貴忠對財新記者說。
在抑鬱症後續治療中,因對抗抑鬱藥持懷疑態度而放棄治療者為數眾多。由於抗抑鬱藥起效慢,平均起效期2至4周,且副作用大,在起效前甚至會加重自殺傾向。這是患者抗拒服用抗抑鬱藥的一大因素。尤其是一些難治型抑鬱症患者,很難一開始就能找到對症的藥物。在足量足療程試用某類藥無效後,還得再換另一類藥。少則幾個月,多則半年,他們才能試出可起效的藥物。這又拉長了痛苦的時間,增加了患者的絕望情緒和自殺機率。對這樣的患者,醫生和家屬只能鼓勵他堅持服藥,防止他偷偷藏藥。
對於治療有效的患者,抗抑鬱藥也並非想停即停,否則會復發。“首次發作要服藥至少一年,一些抑鬱症患者需要終身服用。”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主任王剛教授說。
在他診療的病人中,患者服藥依從性是個難題。30%的患者在起效一個月後放棄服藥;50%的患者兩個月放棄服藥;三個月放棄服藥的患者達80%。
錯位的治療
抑鬱症的診斷是一個難題,若診斷失誤,治療效果會適得其反。
北京安定醫院大門前,一位經歷多年抑鬱症折磨的患者猶豫再三,不願走進去。後來他告訴財新記者,那時他認為,一邁進安定醫院的大門,一輩子就會帶上“精神病人”的烙印,不好見人了。
這種心理,在抑鬱症患者及家屬中較為常見,它造成了抑鬱症患者就診率不到10%的現狀。
安定醫院考慮過患者這一心理感受。2006年1月5日,安定醫院抑鬱症研究中心成立。該治療中心主任王剛教授對財新記者說,當初起名時頗為斟酌。最初想叫“心境障礙治療中心”,考慮到這個名稱大眾識別率低,就沒有用。其後想叫“情感障礙治療中心”,又怕患者以為是解決情感問題。最終定名為抑鬱症治療中心,公眾認知度高,又避免患者產生所謂精神病的聯想。
抑鬱症治療中心成立後,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患者慕名前來。“抑鬱症患病率增加也與檢出率提高有關。中國醫療界這些年對抑鬱症的認識提高了。”王剛說。
十七八年前,中國的抑鬱症識別率低,國外的抑鬱藥在中國賣不出去。那時美國一個抑鬱藥廠商到中國來調研,安定醫院醫生告訴他們:“我們這裡得抑鬱症的很少。”他們就來中國做普及講座,讓醫生提高對抑鬱症的辨識能力。
診斷是抑鬱症的一個難題。若診斷失誤,治療效果會適得其反。在抑鬱症知識未普及前,約20%的抑鬱症患者因伴隨幻覺和妄想,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對抑鬱症認識提高後,另一種重要的誤診,成為抑鬱症治療上的攔路虎。即雙相情感障礙易被誤診為抑鬱症。
在非專業人士看來,雙相情感障礙屬於抑鬱症;嚴謹的學術概念,則把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視為兩種不同的疾病。雙相情感障礙是指發病以來,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種心境障礙。它和抑鬱症雖然都屬於心境障礙,但在治療原則上顯著不同。雙相情感障礙的自殺率高於抑鬱症,如果按照抑鬱症治療,一是難治,二是解除抑鬱後,會導致轉向躁狂,發病頻率明顯加快;發作頻率越快,治療難度越大,患者自殺風險越高。
王剛及其團隊做過雙相情感障礙誤診為抑鬱症的橫斷面調查。橫向誤診率(同時期)為20%以上。如果開展長期隨訪研究,誤診率會更高。
美國最近有一個研究,跟蹤隨訪了13年前被診斷為抑鬱症的200名患者,發現當年被診斷為抑鬱症的患者,46%最後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即目前被診斷為抑鬱症的患者中,可能接近一半實際上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有著20年臨床經驗的安定醫院醫生薑濤說:“有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首次發作時為抑鬱,輕躁狂的時間很短。對於患者家屬來說,輕躁狂很難識別,家屬和患者都不認為是疾病,不會當成問題跟醫生說,醫生採集資訊就會有困難。”
對於在十幾分鐘的門診時難以做出診斷的患者,王剛建議診斷困難的患者最好住院觀察治療,或者患者及時複診。在住院患者中,抑鬱症患者佔30%,60%以上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不考慮誤診的情況下,雙相情感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3.7%,已屬重大精神疾病。
防控失控
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和無資質的小醫院,不僅讓患者破財,還會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