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 後記 免於恐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後記 免於恐懼 (2 / 2)

姜濤醫生對此的解釋是:“大腦皮層活躍,不穩定,刻的印子比較淺,形不成深刻記憶。”

至於遠期記憶力的提升,可能更難解釋。

不久前,我的大學同學建了一個群。一天,敘舊時,提到32年前,同學們曾經辦過一本刊物《南大中文》。說話間,那本發黃的、紙張粗糙的油印刊物,突然在我腦海裡浮現;我當即報出其中有哪幾篇文章,是哪幾位同學所寫,甚至複述出文章開頭的幾句話;接著我想起我和一位同學去採訪某位老師;那位老師住在一個筒子樓裡,我們穿過狹窄擁擠的走廊時,黑暗中有一個光著膀子的男人在做飯,用的是煤油爐,煤油味撲鼻而來……

我毛骨悚然。我實在不知道腦子裡居然還裝著這些東西。由此我推論:記憶力是很強大的,很多事情我們自以為忘記,其實它只是躲藏在大腦的某個地方,說不定什麼時候,它就會被挖掘並浮現出來……

(四)

但以上這一切不過是皮相之議。

相較於生理,最深刻應該是精神世界的變化。今日我能夠發自內心地說,精神類疾病,包括抑鬱症、雙相等等,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讓你停下快速前行的腳步,盤點自己的人生,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從而更自信地面對世界。

為什麼?我悟到:人的精神世界,是有著堅硬的外殼的。無論別人還是自己,都很難深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遑論改變?並非情願地,一次徹底的精神疾病治癒過程,有可能打破這個堅硬的外殼,讓大腦功能從失衡到平衡,相應地精神結構也會發生變化;而精神結構的重塑,則可形成良性、積極的情緒、意志、認知、思維模式,使心理狀態得到改變。

從現實角度看,一個人在病程中,會暫時失去很多社會功能,但大腦從未停止思考。既已陷入人生最低谷,就不必再粉飾和虛誇,而可以直面內心,用手術刀解剖自己,梳理人生成敗得失。

人生在世,最負面的情緒是恐懼。所以羅斯福的“四大自由”中,有一條就是“免於恐懼的自由”。而恐懼的原因是害怕自己不夠強大。其實,強大和弱小,都是相對的;追求外在的強大沒有止境,唯一能做到的是內心的強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堵牆,同時都有一扇門。這堵牆是自戀、恐懼、封閉,把自己和真相隔開,看不見世界的真實存在,看不到自身更大的力量。只有推倒這堵牆,或開啟通往牆外的這扇門,讓外在的光亮照進來,或點亮你心中的光,你才能看清自己的內心,讓真相自然映現。

有時候,我甚至認為,抑鬱症或者雙相,其實是精神力量整合的一個契機。是停下原來的腳步,靜觀並重組。兩年半來,我經歷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長。好比從自己抽身而出,從高處來直面自己,俯視前後左右、過去將來。

我想,每個人都可如此。假如你能對自己洞若觀火,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和從容地面對這個世界,真正強大起來。——你也就會無所畏懼。

兩年半來,我一直沒有停止對自己的重新認識。完成這篇文章後,我的反思基本完成。人們窮其一生,都不會結束對生命的永恆追問,在奔向知天命之年時,我有此認識,並不算晚。——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今天是2015年5月6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屬立夏。“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立夏意味著春天已去,炎暑將至,萬物繁茂。生命勃發的季節到來了。

寫到這裡,已是深夜。窗外,暑氣夢境般流淌,它浸潤著人類的眼睛和心靈。我寫過,且釋然,人生一段往事,就此滑向生命深處。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遙遠荒僻的沉靜中的地方,你或許能找到昔日蒼勁時日的美麗回憶,那種種強烈的情感和矛盾,早已熟稔的幻想、熟稔的悲悽……

讓我們懷有感恩之心,珍惜生活吧。

謹以此書向那些慈悲心懷、幫助患者重見天日的醫生們致意;

向那些曾經飽受折磨,最終逃出生天的勝利者們致意;

向那些正在飽受折磨,但咬緊牙關不言放棄的堅持者們致意;

向那些和自己的親人一樣飽受折磨,在求治之路上辛苦輾轉的家屬們致意。

晚安。

張進2015年5月6日夜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