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 後記 免於恐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後記 免於恐懼 (1 / 2)

本書選擇在這個時節出版,是有特別含意的。三年前的此時,我罹患雙相情感障礙,病重而不自知。在用極大的毅力完成了最後一篇封面文章《追求效率民生》,又掙扎著為“兩會”報道編了幾篇小稿後,終於在2012年3月12日這一天轟然倒下,開始了長達半年的病程。

一晃三年過去,回望當時的苦痛,恍如隔世。我曾經讀過一句話,大意是說,一種病痛,其本身就包含著治癒的力量。對於精神類疾病來說,更是如此。如今,我可以比較有把握地確認,經過兩年多的調整,我已經從人生的最低谷攀升而出,重建了我的生理體系、心理體系和社會關係體系。

具體說來,大約有這幾個變化吧。

(一)

首先是體能的提高。

從病癒後第一天起,我就開始了體育鍛煉。兩年半以來,除了出差去外地,無一日間斷。漸漸地,體力健旺,身體輕盈,走十幾公里山路不覺得累;不怕冷,洗冷水澡一直堅持到11月中旬,即使感冒,一天就好。不久前體檢,所有生化指標都處在正常值的中段。

體育鍛煉的好處人盡皆知,問題在難以堅持。我的體會是,最開始要制定任務,用毅力強逼自己完成;慢慢任務變成了習慣;最後習慣變成了享受。到第三階段,就不需要堅持了。

如今,鍛鍊已經成為我每天的必修課。一日不動,臨睡前就似有所失,一定要補上才能踏實。晚上,在公園鍛鍊,穿行在樹的暗影中,耳邊風聲颼颼,身體輕盈得似乎消失,竟會有一種憑虛御風的漂浮的感覺。

(二)

其次是腦力的提升。

一般來說,精神類疾病對腦力多多少少會有些傷害,對此我已有心理準備。可是,莫名其妙地,從2014年5月,也就是我開始寫作《科普抑鬱症》系列8篇、接著寫作《舊事新敘》系列8篇時,我隱隱約約感覺到,寫作越來越順手,表達越來越精確,感受力越來越靈敏,聯想力越來越豐富。再往後,到2014年下半年,創造力(包括攝影)呈井噴態勢,兩三天就會寫一篇文章,體裁多種多樣,質量也能維持在一個水平線上。

那一階段,我處在一種奇妙的狀態中。內心情感滾湧,目眩神迷;對美的感受隨處可掬,對生活的感激接踵而至。整個人都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驅散了黑暗,靈感在那一刻源源不斷而來。

我曾懷疑過這個變化是否真實。經過反覆對比(我幾乎重讀了此前寫的所有文章),我確認了這個事實。

那麼,如何解釋?結合我在精神領域所學,我提出了三種假說:第一,我的腦力本來就是這麼高,只是過去多年一直處於慢性病程中,智慧被疾病遮蔽,而今只是恢復到本來狀況而已;

第二,患病後,治療過程改變了大腦的某種結構和功能,而這個改變,幸運的是朝向好的方向,刺激和提升了腦力;

第三,我自以為現在狀況很好,其實是處於雙相的輕躁狂期,表現為腦力的暫時提升。也許不久的將來,又會跌入相反方向的抑鬱中。

這三種狀況,第一種和第二種都是好事。但是,如果是第三種,則前景堪憂。出於對第三種狀況的擔憂,有一段時間,我時常會有一種緊迫感。就是要抓緊這段好時光,拼命寫。不然,不知道哪一天,狀態就跌回去了。

2015年春節,向姜濤醫生拜年時,我對他敘述了我的三個假說。姜濤說:“你的三點總結是有可能的,但是躁狂狀態一般不產生創造力與生產力,短期會有效率的增加,但是後果不佳。所以長時間考察的結果就是你與躁狂無關。”

至於原因,姜濤說:“這應該是你本身潛能巨大,透過疾病恢復把很多潛能釋放出來了,這個在我這裡也有很多例子,並不是什麼奇蹟。就是中醫說的可能是在疾病期與恢復治療過程中打通了一些筋脈或經絡,人一下就變得聰慧了。”

不過,姜濤說,這也不會是經常發生的,因為,“首先他要有積累沉澱或儲備了足夠的潛能。”

這番解釋,讓我如釋重負,不再擔心現在是輕躁狂。

(三)

除了腦力的提升,還有記憶力的變化。這是在兩個方向:短期記憶力下降;遠期記憶力增強。

如今,我眼前的事情,尤其是數字、人名、地名,幾乎轉眼就忘。我絕不敢相信自己當下的記憶,一定要記在紙上才放心。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