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 勿給抑鬱症患者“貼標籤”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勿給抑鬱症患者“貼標籤” (2 / 2)

“8月初,孫仲旭結束在喀麥隆的4個月公務回到廣州,他給幾個朋友打了電話,說自己的精神狀況可能出了問題。”

我不知道這位朋友的轉述是否完整。不管這是孫仲旭的原話,還是略有出入,都不準確。

要知道,抑鬱症只是一種心境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這裡所說的“心境低落”,可能是悶悶不樂,也可能悲痛欲絕,甚至悲觀厭世,但不是“精神狀況出了問題”。抑鬱症患者幾乎不出現精神病性症狀,患者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理性的。

因此,說抑鬱症是精神狀況出了問題,言重了。

“前兩年開始,他的狀態就不太好,以前他的生活更平穩,他個人也比較單純,現在他有些不適應這樣的環境了。”

這句話,似乎隱含著一層意思:一個人,生活變動、狀況不好、不適應環境,就會得抑鬱症。

沒這麼簡單。抑鬱症患者不是脆弱、“不適應環境”的同義詞。

“謝謝您翻譯了塞林格、伍迪·艾倫那麼多好作品。約過您一篇稿子,您客氣又禮貌。咋就抑鬱了呢?”

客氣、禮貌和是否抑鬱,找不到直接關聯。

“在這個時候再去追問,為什麼是孫仲旭得了抑鬱症並選擇主動退出這個世界,也許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這句話有一半是正確的。全部正確應該是:不僅“這個時候”,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追問患者患病的原因。你沒有這個權力,而且你刨根問底也難有正確的結論。你能真正深入一個人的內心嗎?退一萬步,即使結論正確,意義亦有限。

更重要的是,如此追問,事實上構成了對抑鬱症患者的道德審判,滿足了你的窺視欲。這會讓患者自卑、自責、自外於人群。這是對患者的又一重傷害。

當然,從臨床上看,找到病因對於治療抑鬱症也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這個價值是有限的。在一個短時間內,僅僅個別誘因,不可能觸發抑鬱症。有的時候,確實沒有病因。況且,疾病既已爆發,病因就不再重要。就好像你用火柴點著爆竹,爆竹已經爆炸,你再追究火柴,無濟於事。

“孫仲旭生前正職海運法務,兼職翻譯的艱辛與不成比例的收入回報,也讓人對譯者當下的生存狀態深感憂慮。”

譯者生存狀態艱辛,肯定是事實。但這裡屬借題發揮,“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討論問題,還是一碼歸一碼好。

逝者已矣。追悼逝者,請先理解他。表達感情,請先尊重他。不要想當然,不要信口開河;更不必裝模作樣,聲情並茂。一瞑之後,言行兩亡;無聊之徒,謬託知己。奈何!

勿給抑鬱症患者“貼標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