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孫仲旭因抑鬱症離世(2014年8月28日),我原本沒打算寫什麼東西。因為就抑鬱症問題,我寫的已經夠多,實在沒有新的話要說了。
但是,這兩天,我在網上看到一些懷念孫仲旭的文章對於他因抑鬱症自殺一事,有的想當然,有的不懂裝懂,有的似是而非,有的裝模作樣。總之,語多乖謬。我不得不就一些錯誤表述,談一談我的看法。
“認識他的幾位朋友都說,他那麼熱愛生活、熱愛美食、熱愛翻譯、愛說話,怎麼可能得抑鬱症呢?”
怎樣才會得抑鬱症?不熱愛生活、不熱愛美食、不愛說話,才會得抑鬱症?照這麼說,孫仲旭讓你感覺到熱愛生活、熱愛美食、愛說話,是假裝的?
事實上,抑鬱症的病因相當複雜,目前全世界最前沿的研究,都未能就抑鬱症的成因給出肯定答案。一般認為,抑鬱症可能和基因、性格、環境、惡性應激事件有關。但這也不過是經驗推測,不是定論。
誰都有可能得抑鬱症。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得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特異性疾病,患者的表現,也各不一樣。並非得了抑鬱症的人,就是性格壓抑、扭曲、陰鬱、不熱愛生活。請勿給抑鬱症患者亂貼標籤。
“這個夜晚註定難熬了。因你的死。活著不是比死更難嗎?爺們兒家不是應該選擇難事而不是簡單的事去做嗎?”
這位老兄對孫仲旭可謂情深意切。可惜錯了。抑鬱症患者自殺,不是不堅強。你會嘆息晚期癌症患者自殺“不堅強”嗎?
事實上,抑鬱症患者因其大腦內部化學元素失衡,他的肉體和精神遭受個人意志無法控制的雙重重創,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比癌症更深刻的痛苦。很多患者說,“生不如死”,絕不誇張。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居高臨下甚至帶有一絲優越感地同情、開導或者指責他們,這是不科學也是不公平的。
請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抑鬱症患者“脆弱”,並下意識地表現出自己的優越感吧!
“福克納得知海明威自殺後,說了句令人心臟一顫的話。他說:我不喜歡一個走捷徑回家的人。仲旭兄,這也是我想跟你說的。可我不是不喜歡你,我只是不喜歡你以這種決絕的方式離開。可我知,誰也沒有權力苛責你。你的世界沒有人能探知。”
自殺是“走捷徑”?如果福克納真的如此評價海明威,我感到遺憾;儘管你說,“誰也沒有權力苛責你”,但你這段話明顯隱含著指責。你未必瞭解抑鬱症,未必瞭解抑鬱症患者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真實痛苦,就“心臟一顫”,作這樣的評判,是不是太輕飄?
“一位讀者、寫作者在微信上私下裡說的,因為相近的文學趣味,他常在網上跟孫仲旭交流互動,一切微博上的交流都覺得他不可能得抑鬱症。”
診斷抑鬱症,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專業臨床技術,豈是微博交流就能判斷?
由於社會輿論對患者的蔑視,甚至患者本人也自我輕視,他會下意識地掩蓋病情,用最大的意志力維持日常生活,不願意放棄“尊嚴”,不願意對人傾訴,從而進入惡性迴圈。人前強顏歡笑,背後暗自哭泣,這在臨床上有一個專門術語,叫“微笑型抑鬱症”。
“一位他的翻譯同行說,‘他明明說等我去廣州請我吃牛雜的!’”
同上。
“大概越自省的人活得越痛苦,但您翻譯的書還有寫過的字,都會留下來。”
的確,據經驗歸納,敏感、自尊、克己、自省的人,易於得抑鬱症。但這並非科學結論。而且,善於自省的人,未必多麼痛苦。請不要把孫仲旭的生活說得這麼悲苦,他不需要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