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趙暘當場宣佈他技術司增設印刻案,並任命畢昇擔任匠頭,除了其四個兒子協力以外,授權其自行邀請工匠加入。
平心而論,哪怕是技術司轄下各案的匠頭,也不在品級之中,但畢竟是官匠身份,這令畢昇父子極為激動,更別說趙暘授予了他們極大的自主權。
稍後,趙暘、沈遘又親自帶著畢昇父子五人前往參觀即將落成的技術司新衙,向他們介紹哪裡是新衙,哪裡是他技術司專門為本衙官吏家眷準備的住房選址等等。
沒錯,鑑於技術司的特殊性,日後司內官吏、工匠及其家眷,日常都要居住在技術司本衙內,周圍建起高牆與外界隔絕,甚至還會有禁軍把守,以免機密走漏。
尤其是火藥、火器,更是重中之重,這是官家欽點的。
為此,日後附近會有專為技術司官吏家眷而設的市集,提供衣吃住行所需,這塊當前歸呂大防負責,包括技術司官吏家眷的住房問題。
看著數千名木工正在建造的龐大衙院,畢昇亦不禁感慨他技術司新衙的佔地,畢竟新衙佔地面積遠超工部本衙。
他們當初改良膠泥活字術時,可未曾想過會被朝廷看中,被請到這等官衙仁職。
不多時,呂大防聞訊而來,趙暘便將畢昇父子介紹給呂大防,順便將畢昇一家十三口落戶問題也交給呂大防負責,將新建成的家眷住處分派給畢昇一家居住。
足足呆了近一個時辰,趙暘與沈遘才帶著畢昇父子回到工部本衙。
為了顯示對畢昇一家的尊重禮遇,趙暘有意在工部本衙擺宴,為畢昇一家接風洗塵。
為此,沈遘私下對趙暘道:“待會我等都不在啊,不如明日?”
趙暘覺得有些不合適:“他們今日到的,哪有明日擺宴的道理?”
原來,今日正午官家要在集英殿設宴,宴請今年科舉進士一千三百餘人,範純仁、沈遘、呂大防等人都得出席,時間上有所衝突。
“無妨,我和畢工熟絡,我與他去說。”沈遘信誓旦旦道。
果然,畢昇對沈遘的安排毫無意見,同時對趙暘擺宴為他們接風洗塵一事分外感激,更別說趙暘後來連集英殿的宴席都沒參加,還是吩咐工部本衙的廚子為畢家父子燒製了一桌酒席,不算接風宴,僅為雙方能夠熟絡。
次日,二月二十九日。
趙暘視察了他技術司轄下各案的改良進展,除鐵工案暫時還在三司衙門的鹽鐵司偷師以外,他指點了木工案對宋弩的改良,沈遘與文同亦按照他的思路,各自繪製了一副圖紙,與神臂弩的結構圖紙頗為相似。
隨即趙暘又視察了火藥案,對火彈、煙彈、爆彈三個不同彈種做了不同方向的研發要求,包括子母彈與震天雷兩個分支彈種。
同時又制定技術司規章,嚴禁洩露技術司目前改良的火藥配比,提純技術,以及助燃、助煙的新增物。
事實上,早在那場演習後的當日,便有朝中臺諫紛紛上奏官家,希望將火藥列入管制物,不允許民間坊市流通,對此官家還在猶豫,但樞密院與三司衙門都已有相應的動作:前者已向民間頒佈火藥規令,限制流通煙火的火藥含量;後者更是大力拐帶善於製作硫磺、火藥的工匠,聘入三司火藥監,力度之大,大有一舉掃除民間火藥流通的架勢。
這在趙暘看來,未免有些矯枉過正。
畢竟沒有技術司改良後的火藥配比、提純技術以及助燃、助煙新增物的名錄,民間那些煙花爆竹,根本不足以造成什麼重大事故,除非有人別有用心,囤積大量火藥意圖不軌,這就屬於公事案件了,開封府也不是吃素的。
到中午時,範純仁、呂大防、錢公輔等人也紛紛返回工部本衙,與趙暘、沈遘、文同等人一同參加畢昇一家的接風宴,沒想到同時也來了一群不速之客,竟然是蕭孝友、蕭古和、邱洪三位遼使。
趙暘覺得納悶,畢竟他自忖與這三位遼使的關係還未好到後者一同前來拜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