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錚錚大宋> 第八十三章:三月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三章:三月末 (2 / 4)

來到案房,吩咐衙內吏人奉茶,趙暘又請畢昇一家就坐,但由於畢昇一家足足十幾口人,他案房內沒有足夠的座椅凳子,又吩咐人去搬來座椅板凳。

隨即,他既是告罪同樣也是表達心跡道:“辛苦諸位千里迢迢從臨安趕來汴京,在下趙暘,目前愧居工部郎中一職,之前聽文通兄提及臨安有賢工改良印刷法,自創膠泥活字術,故我奏請朝廷將賢工一家請至工部,未曾事先與賢工商量,萬分抱歉。……希望兩浙轉運使及臨安知州未曾強迫諸位。”

此時畢昇才知道眼前這位小郎君竟是工部郎中,嚇得連忙起身回禮,連連說道:“上官言重了,承蒙上官器重,小的父子感激還來不及,豈敢怪罪?”

趙暘只好又招呼畢昇就坐,交談期間,畢昇也介紹了他的家人,包括老伴與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四個兒子,及四個兒媳婦和三個孫子,畢文顯、畢文斌、畢文忠。

一家總共十三口,皆被兩浙路轉運使及臨安知州弄到了汴京。

雙方聊了片刻,沈遘亦帶著弟弟沈遼聞訊而來,見到畢昇後笑道:“畢工,還記得沈某否?”

“咦?”畢昇眼眸中露出幾許驚喜,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四人也如釋重負。

原來,去年沈遘在臨安城內購入畢昇用膠泥活字法印刷的書籍,覺得新奇有趣,便主動找到畢昇,雙方就膠泥活字法交談許久,包括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四兄弟,因此自是熟絡。

有沈遘兄弟在場,畢昇父子幾人看得出來輕鬆許多。

而趙暘也適宜地介紹沈遘:“文通兄,諸位應該不陌生,今年科舉三元狀元,當前任火藥案案使,待我離京後,將代我出任技術司司使一職,日後畢工一家若有何需要,可以與文通兄商量。”

由於趙暘昨日回到工部衙門後,便已和範純仁、沈遘、呂大防等人提及過準備前往陝西一事,引得眾人紛紛稱讚,因此沈遘自然也不例外。

事實上,範純仁、沈遘、呂大防、錢公輔幾人都希望與趙暘一同前往,哪怕是做個軍中主簿也好,畢竟就像趙暘說的,此次赴陝西編戶齊民,關係到日後宋國征討西夏,一眾進士自是一腔熱血。

趙暘好說歹說才說服眾人,最後經眾人商量決定,由範純仁、文同二人充當幕僚,陪同趙暘前往陝西。

本來趙暘有意叫範純仁多陪伴父親范仲淹,但拗不過範純仁。

順便一提,範純仁的決定得到了他父親范仲淹的極力贊同,也不知老範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方便此時前往陝西,於是就派兒子陪同趙暘前往。

但不可否認,有範純仁陪伴,自然有利於趙暘結識甚至招攬范仲淹昔日的那些老部署,比如王亢、郭逵。

可惜趙暘最希望結識的狄青,目前在宋遼邊界的真定路一帶任職,短期間內應該是無緣得見了。

交談期間,趙暘也曾試探畢昇父子是否改良與掌握除活字印刷術以外的技術,但試探的結果讓他頗為遺憾,即畢昇父子僅掌握與印刷術相關的技術,並無其他發明,這令趙暘感到遺憾之餘,亦破除了他心中一個迷信:即便青史留名的名匠,也未必事事精通。

至少就他看來,當了一輩子工匠的畢昇,在技術改良方面其實是不如龍圖閣學士燕肅的,只不過畢昇改進的印刷術這個足以影響整個華夏文化進展的技術,故青史留名。

當然了,即便稍有遺憾,但畢昇父子的到來,亦有助於趙暘改變宋國國內受教育者的構成。

當前宋國,頂尖人才其實不少,這不今年科舉又有一千三千多名進士之才步入仕途,這些人的才識就連趙暘也毫無把握能勝,但要推動整個國家的發展,既要靠頂尖人才,也要靠大量的中下層。

別看宋國去年州試多達四十萬考子,但這數量相較二千餘萬總人口根本不算什麼,國內大多數人仍是目不識丁的文盲,想要促進宋國文化、科技領域的爆棚發展,教育普及是必須的,這一點趙暘與范仲淹不謀而合。

因此,畢昇父子改良的活字印刷術非常關鍵,它能極大降低書籍的價格,使知識不再成為豪門、寒門專屬,哪怕是尋常百姓也買的起。

為此,趙暘已經做好準備與朝中文官、御史再幹一架,畢竟後者多半是不希望他這麼幹的,這是階級立場不同所導致的政見差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