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醜女如菊> 第五百三十三章 火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三十三章 火起 (1 / 2)

朝中的事下塘集人是不管的,他們只認準一件事,那就是周宰相告老後要來下塘集開辦書院,哪怕書院是建在清南村,那也屬於下塘集不是。

書院到底跟一般的學館不同,下塘集人也是不管的,他們只知道,這周宰相前些年在清南村呆了六年,教出了四個進士——他們硬是把李長風出仕也算到周夫子頭上去了。

於是,青山書院成了下塘集人最近熱議的話題。

清南村人更是樂瘋了。因李耕田帶著抽調的壯丁去清輝江上忙工程去了,餘者就在張槐等人召集下拓寬了村裡多條道路,修整了小清河沿岸,各家各戶更是將家裡院牆、房屋也修葺了一番。一時間,寒風凜冽的冬日,清南村卻呈現一派整齊興旺景象。

張槐是早就得了張楊的囑咐,此時不過是進一步確認罷了。他跟李耕田、周先生(周夫子的侄子,為區別開來,下文就稱其為周先生)等人商議定計,籌錢、修路,只等周夫子來了,確定了書院地點,好開工幹活。

因張楊的叮囑,加上李耕田等人都知道周夫子行事的風格——那是不喜張揚的,所以他們準備大夥兒湊些錢,選塊好地方,多建些青磚瓦房,讓夫子能有個清靜、優雅的地方教書授徒。

結果,事情卻鬧大了,袁縣令和張楊都傳來了訊息,道與夫子同時告老的丁大人,偕同故交門生,往臨湖州去開辦書院去了,還放出話來,說要與周夫子一較高下,將來書院各項都要比試。

而各地退隱的名士大儒、書生學子,也紛紛往湖州和臨湖州兩地趕來,有的是為了研討學問,有的是來求學。

張楊告訴張槐。要他聯合下塘集的富戶籌集資金,但也不必與人攀比,只除了藏書樓要建牢固結實一些外,餘者仍然以簡樸適用為主。究竟書院的名聲還是要看何人教授、應讀學子將來的成就和講學風氣等各專案,不是建築豪奢就能成的。

張槐和青木晚間商議此事時,叫菊花聽見了,她腦中靈光一閃,心道,前世那些花樣翻新的捐助方式和炒作手段倒可以借來一用,於是。如此這般地跟槐子和青木說了一通話。

於是,槐子擬了個條陳徵詢了張楊意見後,隔日下塘集就傳出了一條訊息:青山書院面向下塘集民眾集資,凡出錢者,按各村分列,將名字刻在石板上,豎立在書院門口,供往來人眾觀瞻。

這捐錢也是有規定的。最高不得超過兩千兩,最低十文錢也可,都是當地百姓的一份心意。外地人想捐還不要呢,除非捐書籍筆墨紙張,那個另外算。

訊息散播開來,那些捐錢的人都瘋了。

有錢人就不說了,最高只能捐獻兩千兩,也沒法子;中等人家則湊錢也要捐兩千;差一些的老百姓幾兩到幾百兩也不知多少,充分地展示了下塘集這幾年的發展實力;鄉村的莊戶人家殺豬賣雞地湊錢,有一兩的,有五百文的,竟然沒有一家人只捐十文錢的。

當然。也不是個個都有錢了,於是這兩天集上就呈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凡是說賣雞賣糧湊錢捐建書院的,那東西很快就被人給買走了,根本就沒人還價。

一個老婆婆提了一籃子雞蛋,叫人全買走了也才湊了兩百文,苦著臉道:“這咋好意思舀出手哩?”

她家裡就祖孫倆。也沒別的值錢東西好賣,但她就是想在書院門口能刻上孫子的名字。

人們鬨笑起來,臨近鋪子掌櫃的不忍心,便給了她三百文,讓她明兒有空幫自己做雙鞋送來,算是補償。

老人家接了錢方歡喜地去了。

就這樣,僅僅用了三四天工夫,就得了十幾萬兩銀子,名冊錄了厚厚一本,按手印的收據則裝訂了好幾本。光清南村就有一萬多兩,連吳家和王家這兩個屬於張家的佃戶,都各自捐了一百兩銀子。

然後,張槐等人另抄了一份名冊送給袁縣令。縣令大人寫了奏本,連同這名冊一起層層上遞朝廷,恭請皇上御覽,並體念治下子民拳拳向聖之心,若能僥天之倖,得皇上為書院題一匾額,“使學子們能瞻仰天子墨寶,方近百姓亦能與有榮焉”。

下塘集發生的一切,自然有人報與皇上,知道這不是做假,而是實實在在的民心反應,一高興,就題了“青山書院”的匾額,並賜了兩萬兩白銀,令工部安排人南下,相助老宰相修建書院。

還在途中的孫大人聽了此信,氣得半死,他一點也不為錢發愁,只是下塘集這番舉措,使得他又落了下風。

周夫子則得意萬分:有事,弟子服其勞。哪怕他只教了青木和張槐兩年,清南村其他的娃兒也沒有取得功名,那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朝中的事,外面的事都不必再說,反正跟老百姓關係不大,只說清南村各家各戶,看看就要到臘月了,依然忙碌不停,更有張家和鄭家,比旁人要忙十分。

因為修治清輝江,佃戶裡被抽走了不少人,使得人手格外緊張。

多日未下雨,乾冷的冬日雖然討厭,但卻是醃製各樣臘味和醃菜的好時節,於是張家分散在佃戶家養的豬,都大量出欄,雞也大量宰殺。黑皮幫著各處監管,菊花則親自到作坊,對香腸臘肉的製作進行指點檢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