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龍嘯大明> 第二一二章 平定朝鮮(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一二章 平定朝鮮(一) (1 / 2)

第四卷 縱橫篇 第二一二章 平定朝鮮(一)

就在第二天,承政院擬好了兩份詔書,一份是詔告朝鮮全國,朝鮮將斷絕與淸廷的藩屬關係,改奉新興的中華帝國為宗主國,改行中華帝國的年號。//. 78 無彈窗 更新快//()而另一份是寫給中國的國書,當然盡是歉恭讚美之辭,恭賀商毅稱帝建國,並請求中華帝國派遣使臣赴朝,策封朝鮮。

李淏先把這兩份詔請周少桓過目,認為可行之後,才正式下達。而出使中國的使臣,李淏派了自己的弟弟麟坪大君李濬為使,宋時烈為副使。同時攜帶大量貴重禮物,這是準備進公關危機所用,同行俇還有兩位朝鮮公主,當然是準備送給商毅的。

同時元斗杓又上書李淏,要求追查金自點、金堉、李時白等人的同黨,用意當然是趁著現在的大好時機,將洛黨的勢力一網打盡,不過他們有翻身的機會。李淏當然也都一一照辦。於是元斗杓、崔戌皋等人立刻大展拳腳,藉機排除異已,任命親信。在第一天就罷除了十七名官員。因此在一時間,洛黨大臣人人自危。

但洛黨畢竟在朝鮮掌朝久矣,根深蒂固,僅在漢城的京官,就有七成以上都是洛黨的成員,這還不算地方官員。因此也不可能一下子把洛黨全部都從朝鮮的政壇上清除,只能一步一步來。

成鋼見朝鮮的大局初定,也帶領著海軍部的第一分艦隊也返回登州,同時也把朝鮮的使團帶走。只留下周少桓和第四師,還有第二分艦隊在朝鮮。而周少桓下令,第二分艦隊駐泊在江華島,由海軍陸戰隊駐守江華島,第四軍全部都移駐漢城。

而漢城本來有兩萬多的駐軍,除了守軍之外,還有守衛各宮殿的衛兵,但周少桓只從中選出了一萬人,五千駐守城內,維持日常秩序,只有少量留守王宮,另外五千駐守城外,付責漢城的外圍。而城防要塞,關隘重地,以及各王宮府邸,都由中華軍駐守,同時還要求朝鮮提供各種糧食物資,全國的道路、河流、關塞等地圖。

朝鮮君臣也不知道中華軍要在朝鮮住多久,當然誰也不敢問,只是對中華軍提出的要求盡力滿足。不過時間長了,朝鮮君臣才發現,中華軍和清軍完全不同,軍紀嚴明,雖然駐守各王宮重地,但對王宮裡收藏的重寶財物都沒有動過,更是沒有人搶奪宮女,而且也不撓民。***到是比清軍強得多。

清軍兩次攻朝,都逼得朝鮮王室逃到江華島躲避,等回到漢城之後,王宮被洗劫一空,宮女也都被清兵搶走取樂,至於民間百姓,更是被清軍隨意搶奪殺戳,而且在撤軍的時候,還掠走了大量的人口。在1639年丙子虜亂之後,漢城的人口只剩下不足十萬。

因此相比之下,中華軍的態度雖然也強硬,但品行確實要比清軍好得多,士兵如此,將領也同樣如此,李淏曾將兩名朝鮮的宗室女子送給周少桓為妾,又送給周少桓千兩黃金,美女被周少桓挽言謝絕,黃金被周少桓登記充公,連李淏聽了,也不得不敬服,天朝上國的軍隊,果然與眾不同。

但就在這時,陸續傳來訊息,就在十二月九日,金自點之子金昌運在平壤舉兵造反,聲稱朝廷己被中華軍和姦臣控制,不能自主,號招全國舉義,清君側,驅外敵。

平壤是朝鮮僅次於漢城的第二大城市,早在高句麗時代,就在平壤建都,後來唐滅高句麗,將平壤設定為安東都護府。到了高麗王朝時,以平壤為西京。後來蒙古攻朝,佔領平壤,改為元朝遼陽行省的東寧府,儘管後來元朝將平壤還給了高麗王朝,但由於平壤的地理位置過於靠北,因此也不在成為朝鮮的都城之選。

朝鮮李朝建立之後,將朝鮮全國分為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寧安、平安、江原八道,平壤設為平安道的首府,仍然是朝鮮北部的一個重要城市。而且清軍在朝鮮的兩千駐軍就駐紮在平壤,因此也等於是控制了朝鮮的平方門戶,一但朝鮮朝廷有任何異動,清軍都可以長驅直入,二三天的時間,就可以打到漢城。

在清廷中原大戰失敗之後,原黨開始在朝中發力,挑戰洛黨的地位。金自點也知道局勢對自己不利,因此藉口防範北境為甴,任命兒孑金昌運為平壤府府尹,兼任平安道節度使,做為自己的外援,同時也保持著和清廷的聯絡。

因此在金昌運得中華軍跨海入朝,攻佔了漢城,朝鮮朝廷清除洛黨,並囚禁金自點的訊息之後,立刻和駐守平壤的清軍商議,到了這一步,也沒有其他路可走,只有舉旗造反,也許還能搏出一條生路,當然金昌運同時也派人到北京去向清廷求救。

這時洛黨在朝鮮仍然很有勢力,而且也都知道,中華軍入朝,原黨得勢,對洛黨的清洗在即,人人都求自保。因此只要有一個人帶頭,其他人也都紛紛影應。結果就在金昌運舉旗造反的隨後幾天時間裡,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的黃海道、寧安道的地方官員也都宣佈,響應金昌運的號招,清君側,驅外敵,並且組織軍隊,加入平安道的叛軍。因此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金昌運就聚集了四五萬人馬,並且揚言要舉兵進攻漢城。同時還聲稱清廷將發十萬大軍,來援助自已,抵抗中華軍。

而全羅道、慶尚道的官員雖然沒有明言支援金昌運,但在暗中,也偏向平壤一方,到不是他們不想公然舉旗,是因為全羅道、慶尚道位於朝鮮半島的南端,與平安道不能相通,只好釆用這種暗助的方式,而這兩道的人馬相加,也有一萬五千餘眾。而與京畿道相鄰的江原道、忠清道兩地,則採取觀望的態勢。整個朝鮮八道,實際只有京畿道一道在中華軍的控制中。而這時已陷入兩面夾擊的危勢之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