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後,東北方向的八百里加急快報送到了長安城,是扶余城守將送來的,東北缺糧,快要糧荒了,百姓已經開始躁動。
李二傳來了房玄齡,這位宰相一手負責總體規劃東北移民跟建城事宜。
“房卿,全國各州道人口多大空缺,可曾統計完畢?”
房玄齡從身上取出一個小冊子,翻看了兩眼,恭敬說道:“回稟陛下,大體已經統計完畢,現在只差河南道跟吐蕃道兩地沒有迴音了。”
李二開口道:“吐蕃道是四兒青雀主持,那裡氣候惡劣百姓困苦,自給自足尚且吃緊,相比於吐蕃道的高原,東北草原可以說是樂土,所以吐蕃道就不用考慮了。
這河南道是怎麼回事?距離長安這麼近,別的地方都報上來了,他們為何會遲了?
河南尹不知道這是國策嗎?”
房玄齡推測說道:“根據現有的情況分析,下面的州道得到這次訊息之後,會有兩種偏激想法,一種呢,是將這次行動當成是朝廷分配的任務,各級官員為了討好上官跟朝廷,都在往多了報數。”
李二厲聲打斷道:“混賬!豈有此理?
我們好不容易將北方草原的百姓移到了中原,如果還是讓他們捱餓受苦,這群人必將大鬧不休。
各州道往多了報數,將來養活不起,豈不是給朝廷製造麻煩?
房卿,這件事你盯緊了,絕對不能埋下隱患。”
“是,老臣已經派御史下去核實了。”
“不是說還有第二種嗎?”李二追問道。
說到了這第二種,房玄齡苦笑道:“第二種跟這第一種正好相反,這些地方的官員認為,當地產出糧食尚且不夠,當地的地盤自己家人還不夠耕種的,再分出一部分養活胡人?那肯定是雪上加霜。
有兩個州道報了小數目應付了事,還有幾個州道乾脆回覆說,不缺人!”
李二拍著桌案憤怒道:“全是鼠目寸光的酒囊飯袋!
當年大漢朝全盛的時候人口無數,現如今我大唐人口還不到漢朝的半數,怎麼就養活不了?
難道就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理解朝廷的良苦用心嗎?”
沒想到這次房玄齡卻笑了,“說到這個,臣要恭喜陛下。”
“哦?快說,是哪個地方?這樣有眼光有魄力的臣子該當重用。”
“有兩個地方,其一就是劍南道,主持這裡事宜的,是蜀王李愔。
六殿下接到朝廷文書之後,立即動身,晝夜不停往長安趕,今日早上親自找到老臣,只一個目的,要人!
不,應該說是搶人更恰當!”
誰?小六?
李二驚喜道:“是了,聽高明(李承乾的字)說過,小六立志要劈開大山,為劍南道的蜀中百姓修一條路走出來,他那裡是最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