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古往今來使用竹子做甲冑的朝代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是雖然竹子本身的成本極低,可製作成甲這個過程成本卻很高。
而且由於竹子具有非常強的彈性變形特徵,還會損壞木工刨的刀片,可能刨上兩根竹子,木工刨子就壞掉了,又因為鍊鋼技術的原因,竹刨這時根本還沒有問世。
而這個時代的拋光打磨還只限於人工,而且多為玉石瑪瑙一類珍寶,給竹子拋光的其實極少,木頭倒是能夠拋光,用木賊草,或青磚,或者刨子。
第一個就是那時便想過南征,南征諸蠻夷國,竹子甲是最合適的防禦甲冑,沒有之二,藤甲也不行,因為藤甲浸油日久,穿上有蓄熱效果,在北方或者大理等地使用也還行,再往南則就不成了,藤甲內會彷彿蒸籠一般難過。
不是段和譽這個大理國主,那就是高家!
高家架空段氏多年,還曾篡位,雖然後來還國於段氏,但卻還國不還政,依舊牢牢地把握著權利。
段和譽的伯父保定帝段正明,父親文安帝段正淳,一生都在與高家明爭暗鬥,可結果卻並不盡人意。
因為高家不但是權臣,更是大理後族,歷來皇后幾乎都姓高與姓楊,楊氏滅後,就全姓高了。
段和譽的皇后姓高,他的母親段正淳的皇后也姓高,上明帝段壽輝的皇后也出自高家。
而段和譽這個人比較淡泊,伯父與父親鬥爭高家沒有成功,到他這裡就沒那麼多想法了,本身他也不太願意做這個皇帝,年輕時候還曾去大宋闖蕩過江湖,慕豪俠兒女,若非文安帝段正淳逼著,他根本就都不想回大理了。
而段思嫣又嫁給了高家,所以趙檉估計,後來的藤甲事情,是高家指使也不好說。
那麼,造出來的藤甲就全賣給自己了嗎?卻不一定,畢竟後來的藤甲量大,也不是段思嫣能夠掌控了,若是段和譽或者高家直接插手此事,必然會留下一部分,說不得……還會在之前賣給自己的藤甲上留下什麼貓膩,有破那些藤甲的辦法。
所以,他南征欲取大理,也是不能再使用藤甲了。
這是他用竹甲的兩個理由,南征武裝步兵,竹甲是真正最好的裝備。
這十來年時間,關於竹甲如何防潮防腐防蛀,還有損壞後的維修的問題,他全部思想給解決了。
再後來,拋光與打孔的問題,他也想到辦法。
既然人工太費,甚或不能,那就想辦法省力,或者是將少許的力量透過某種方式變多變大,來進行這兩樣工作。
後世的拋光與打孔其實用的都是機器,機器在進行之中不但力量不可抗拒,而且速度極快,砂輪打磨拋光,電鑽打孔,這才能高效率完成類似的計件工種。
趙檉最開始也想弄出這類機器出來,但動力是個問題,電不必想,那個真做不到,發電容易傳輸難,涉及到多個領域協同,本身就一知半解也沒有多餘時間研究,後來又唸到蒸汽,也是麻煩,便同樣放棄。
還是要以人力為主,接著想出了曲軸連桿之類,使用槓桿原理,將力量無形之中放大十數倍乃至幾十倍。
隨後趙檉就弄出了兩種機器,一種拋光,一種打孔,人力操作,不但速度提高不知多少,而且每次可不是隻能拋光一塊竹片,打一個竹孔,竹片怎麼也能一起弄五六個,打孔也差不多,這樣無形之中再省去了許多人工和時間成本。
一支竹甲軍便這樣慢慢的成型了。
大軍一路南下,各路州紛紛出迎,趙檉沒有太過干預地方政事,之前黃覺和李綱嚴查過一番地方,抓了不少人,現在路州官員都夾起尾巴做人,不敢像以往一般過分。
除了遇到百姓攔軍喊冤,趙檉叫人辦上一辦,便再沒有什麼查訪,這也讓地方官員心中鬆了一口氣。
各地基本都是大宋時代的官,趙檉任攝政王之後,沒怎麼太動地方上的位置,而且這兩年他也沒有開科舉,朝中有些致仕退休的,之前黃覺李綱抓的,便一級一級補上去,最下面則由太學選拔,賜進士出身,填充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