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53章 竹甲,過江 (1 / 3)

靖康四年,三月十八,大秦攝政王趙檉統帥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征討諸番夷。

南征不比北伐,南征用不了太多的人馬,更無須重騎,只帶兩萬輕騎兵,剩下全部使用步卒便夠。

地勢關係,步兵在南面要比騎兵好用一些。

尤其廣南西路與大理再向南的那些地方,叢林密集,山勢複雜,沼澤多雨,氣候時變,甲卒更具用途。

這次南征趙檉做的最重要準備就是藥物,畢竟南部多毒瘴,多蛇蟲,多蚊蟻,自古以來的中原王朝南征幾乎都倒在毒病之上,若這方面準備不齊全,那也就幾無戰勝的可能了。

任你兵強馬壯,哪怕是對方數倍,可一旦著了毒病,無法醫治,便是什麼都白搭,只能坐等敗北。

其次在選軍的時候,多選南方諸路的從軍之人,因為相對耐熱,若是燕趙之地的軍兵,到那邊根本忍受不了炎酷,說不定仗還沒打,人就熱昏過去了。

再次就是甲冑的選配,無論將領還是兵卒,常規的精鋼、鑌鐵、皮甲、甚至布甲都不行。

這些甲冑不透氣,又很厚,不適合那邊的氣候,而趙檉研究多年的竹片甲這時便派上了用場。

打完孔後,竹孔內部還需拋光,這個倒容易多了,畢竟內部磨戳得差不多,不比外面粗糙,但是卻要知道,一副竹甲近百片,每片上最少四個孔,那麼這個孔內拋光的工程其實也巨大。

這些再加一起,那麼成本更加高昂,所以說雖然竹子取材便宜廉價,但除了材料這一項,其它的比鐵甲都貴了,而製造時間比鐵甲也更長上幾倍不止。

他很早就有使用竹甲的打算,因為竹甲的堅固在戰場上不下於鐵甲太多,更是比皮甲、布甲結實數倍,雖然靈活度可能要少皮甲布甲一些,但若步卒穿戴,倒是也不耽誤什麼。

那麼只依靠人工的話,一副竹甲有巴掌大的竹片近百,採伐切割不說,光是拋光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了,這個人力成本會高得髮指。

最重要的是竹甲好取材,竹子廉價又易長,成本無限壓低的同時,效果還會翻倍,這簡直就是軍防利器。

而且趕在自家打西夏最關鍵的時刻坐地起價,也不像段思嫣能做出的事。

除了這些,還有竹甲成甲後的防潮防腐防蛀問題,還有損壞後的維修成本,畢竟竹甲這麼難造,總不能壞了些就直接丟掉吧,還是要修修繼續使用的。

但和打孔比起來,這拋光反而又不算什麼,因為雖然用時曠日持久,總還可以堅持做到,給竹片打眼,卻是能叫人最後歇斯底里掉。

光這鑽孔一項,若造甲少了還好說,若是造的甲冑多,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完成,時間成本,人力成本,銀錢成本,堆在一起,都超過鐵甲了。

第二個原因則就是秦軍中的藤甲都是大理製造,當時說得好聽,各種苦處難處,但趙檉不信這事段和譽不知道,若是最開始不知,後來大批大批的造出,源源不斷運往隴右,這可就不是段思嫣能遮掩下來的了。

竹子想去毛邊倒刺大抵要篾匠用小刀一點點削除,類似木工刨子並不是用來刨竹子的最佳工具,因為竹子的纖維更加堅硬且稀疏,木工刨子切削時容易造成表面不平整,會導致刨出來的竹子毛糙不光滑,這樣的竹片串成甲冑防禦力則大大降低。

但趙檉早在當年徵王慶之後,就定下心思要造竹甲,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而木賊草和青磚也是不適合拋光竹子的。

竹片不拋光打磨的話,那麼毛茬倒刺會很多,哪樣都會傷到穿戴之人,戰場上動作幅度大了,極容易被自身的甲冑所傷,哪怕只是一根竹刺扎進肉裡,在那種情形之下,說不得會直接影響對戰的局面,何況這樣的竹甲穿著也不舒服。

其中最重要的拋光和打眼這兩個步奏,就將人力成本無限疊積上去了。

一塊竹片上至少要打四眼,怎麼打?用銳物硬打,是肯定會把竹子打裂的,這個時代正常給竹子打孔的方法是使用燈燭和錐子。

先在竹子需要打孔的位置上,用錐子刻出一圈圓形的痕跡,然後將燈燭點燃,把竹子需要打孔的區域放在燭火上方,持續加熱,熱至竹子表面冒出氣泡,這時拿掉竹子,用錐子刺破氣泡,慢慢轉磨打孔。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