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到宋、遼兩國邊境的距離大概有一千兩百多里地,華夏軍大軍只花了四天時間就趕到了靠近宋、遼兩國邊境線的雄州。經探子回報,此時遼國使者才剛剛越過宋、遼邊境線進入遼國境內,都還沒有趕到遼國的南京析津府。
武植對華夏軍的行軍速度頗為滿意,這樣的推進速度比常規的馬步軍的行進速度快了差不多一倍!在沒有機車的條件下,這樣的機動性基本上達到了武植的最低要求,快速投送兵力的願景成為了現實。
而一路行來,華夏軍官兵們身著整齊規範的軍裝,精神抖擻,成了行軍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起路人紛紛側目驚歎。
二月春風似剪刀,乍暖還寒,北方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涼的,整齊劃一且厚實的新軍裝,給華夏軍眾將士們帶來了暖意,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
拜會過雄州知州孫興國,在雄州眾人的感嘆聲中,修整了兩天後,武植就下達了華夏軍拉練和備戰的命令。
透過特種作戰團探子探查到的情況,武植髮現滄州、清州信安、霸州、雄州這些偏東的區域多有崇山峻嶺,地勢不平,多有險阻關隘,對於騎兵部隊大規模行軍作戰很不利。而安肅軍和廣信軍所駐守的安肅、遂城、滿城一帶則多是平原,一馬平川,地勢平坦利於騎兵縱橫馳騁,尤其是長城口一帶,地勢遼闊而平坦,更利於騎兵部隊大規模衝鋒進出。
於是,透過分析推斷,武植把三萬六千多名華夏軍分為了三路。
第三路軍以李廷玉為帥,由第三師、一千五百名騎兵旅官兵、三百名特種作戰團官兵和部分糧草部隊人員組成,人員在一萬二千多人左右,馮坤、甘子越、燕飛雲等人在他的帳下效命,魏釗領著四個參謀部人員也跟著第三路軍行動,主要往真定府一帶運動駐防,協防魚臺口鋪、捉馬口鋪、花塔子鋪、大茂山等邊隘。
第二路軍以燕勝為帥,由第二師全體官兵、一千五百名騎兵旅官兵、三百名特種作戰團官兵和部分糧草部隊人員組成,人員在一萬兩千多人左右,王進、李廷亮、沈正毅、李勝林等人都在他的麾下,武植把折可適在內的四個參謀部人員也調配給他,第二路軍主要往霸州、清州信安、滄州一帶運動駐防。
第一路軍則以武植為帥,由第一師全體官兵、兩千名騎兵旅官兵、四百名特種作戰團官兵和部分糧草部隊人員組成,人員在一萬二千六百多人左右,林沖、孫奇、曹評、索超、厲鎮國、司方國等人都在他的麾下,郭成與其餘的四名參謀部人員跟著他行動,主要駐防在雄州的巨馬河白溝驛、安肅的黑蘆堤、長城口與遂城的釜山村鋪以及滿城一帶,重點協防長城口。
兵發三路,每一路大軍,武植都強調要以陣地戰為主,運動戰為輔,依託堡壘掩體,挖壕溝設拒馬,先禦敵於前,再尋找戰機主動出擊。各路大軍當因地適宜,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行動方案,獨立指揮,協同作戰。同時,武植對燕勝、李廷玉、郭成、折可適、魏釗、林沖、王進、馮坤、索超等人再三強調,一定要積極地大量派出探馬,刺探敵情,做好情報工作,務必做到知己知彼,料敵於先,方能百戰百勝。
索超率領特種作戰團官兵們全體出動,遊弋在宋、遼兩國邊境線上,探查敵情,並花了將近十天時間描繪出宋、遼兩國邊境線上大致的山川地勢和出入邊境的關卡隘口,繪製成簡圖,發給三路大軍,以供參謀。
武植參詳了索超送來的簡圖後,更加篤定,如果遼國進犯宋朝,其大舉進攻的主要方向,肯定就是長城口一帶!
於是,武植果斷地把第一路軍分為四路,孫奇帶領兩千名第一師官兵和四百名騎兵旅騎兵駐守雄州白溝驛一帶,由駐紮白溝驛的保定軍來協防;郭成帶領兩千名第一師官兵和四百名騎兵旅騎兵駐守安肅黑蘆堤一帶,跟駐紮黑蘆堤的安肅軍匯合;林沖率領兩千名第一師官兵和四百名騎兵旅騎兵駐守遂城的釜山村鋪以及滿城一帶,與廣信軍合作;武植則與曹評、厲鎮國、司方國等人帶領剩餘的四千餘名第一師官兵和八百餘名騎兵旅騎兵駐守安肅長城口一帶,索超則率領剩餘的四百名特種作戰團官兵跟隨武植這路大軍行動,四出巡弋,探查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