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各國,包括錫蘭這些年因為參與進了大明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騰飛。
而且,船隊經過的區域,也是經過細心挑選出來的典型。
柯枝已經發展成為了南亞的一個著名貿易中心,果阿是礦產中心,錫蘭是一個寶石之國,這裡的水稻種植也非常發達,一年三熟。
而當他們來到被劃入大明本土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的時候,他們更感受到了歐洲與大明的差距。
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是大明的橡膠種植基地,而蘇門答臘島還是大明的石油中心,有查過二十萬東瀛和朝鮮勞力在這裡為大明出力。
在馬六甲海峽兩岸,到處可以看到一個個港口,特別是那些化工廠,讓從來沒有見過現代化工業叢集規模的歐洲人看的目瞪口呆。
那綿延好幾裡的煉化工廠的高塔,管道,讓這裡變成了一個未來世界。
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是大明的石油中心,在大明本土,根本沒有做石油的開發和勘探,就連礦產,如今也逐漸開始使用進口原料。
東洲的銅,南洲的鐵,一座座大型工廠建在海邊,然後將成品運到大明。
像後世的科威特,也已經是大明的海軍駐地,今後蘇門答臘島的石油開發完了,也還有科威特的石油可以開發。
而越到後面,船隊所抵達的地區也就越繁華,船隊抵達安南的時候,看到那一船船的糧食運往北方,隨便一支船隊的規模就遠遠超過了歐洲所有的艦隊總和,他們充分認識到了自己與大明的差距。
他們國家,走路也不過幾天就能走完,而大明,全速航行都要走幾個月。
這不僅是地盤的大小,更有著整體發展的巨大差距。
當船隊抵達泉州的時候,歐洲的這些達官貴族更是見識到了真正的繁榮,那些拔地而起,高達幾十米的高樓,讓他們驚訝的無以言表。
在歐洲價值連城的玻璃,在大明不過是建造房子的普通材料。
歷史上,玻璃鏡子的發明者達爾卡羅兄弟曾經把一個書本大小的鏡子賣到十五萬法郎。
現在這兩兄弟都還沒有出生,自然再不會有這樣的故事。
大明已經在歐洲銷售大量的鏡子,但是在歐洲,鏡子依舊算得上是奢侈品。
這些歐洲人看到眼前的這一幕,他們已經開始麻木了。
落後一點還能追逐,但是現在,這種差距已經大到他們懷疑人生。
當船隊最後抵達應天府的時候,看到連綿幾十裡的城市規模,又經過巨大的水上大橋,他們又一次地被震撼住了。
來自後世的朱瞻基很注重預留長江的通航能力,所以要求應天府以下區域,不允許建造永久性大橋,在長江下游,也只有應天府修建了一座巨型大橋。
這座大橋有多大呢?
光是橋墩,所用的混凝土就達到了兩百萬方,每一個橋墩都巨大無比,鋼材用了超過三十萬噸。
大橋水面高度達到了四十米,下層可以通行火車,上面是雙向六車道的汽車,馬車道。
整個大橋的建設用了超過十年,從正統二年開始建造,一直到正統十四年才完全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