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船敢沒有通商證就繞過非洲,當地的漢王府和晉王府奴隸販賣就會增加一些收穫。
但是,歐洲的發展大勢逆轉不了,歐洲雖然是一個氣候溫和,地勢平緩的大陸,但是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土地並不肥沃。
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土地,只適合種草,如果是種糧,糧食產量低的可憐。
所以在歷史上,法國,波蘭,匈牙利才會成為歐洲強國,因為這裡有最適合種植糧食的土地,能養活更多的人。
在歐洲的貴重金屬被大明透過貿易盤剝的差不多之後,歐洲變的近乎一無所有。
這也是他們千方百計想要偷學大明先進技術的主要原因。
而且,越來越多的歐洲農奴活不下去,他們需要一個出路。
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農奴來到了克里特島,成為大明在這裡工坊的苦力。
許多歐洲貴族,就是透過奴隸買賣,才能維持體面的生活。
一方面是意識形態的甦醒,一方面是現實生活的壓迫,難以生存的歐洲人才會不計後果地向東方進攻,希望獲得更多的資源。
但是,正統四十一年的戰爭讓他們意識到了自己跟大明的差距,大明根本沒有派出主力部隊,就已經把他們打的落花流水。
如今的大明已經佔據了一直到基輔到波羅的海的疆域,留給歐洲人的空間更小了。
所有的歐洲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了,歐洲想要發展,就必須臣服大明。
從正統四十一年的冬季,一直到四十二年的五月,歐洲各國在科隆,在維也納,在米蘭,在巴黎舉行了多場會議,商談未來的出路。
有大明這個龐然大物的威脅,他們已經決定停止紛爭。
六月,由大明兩位提督主持的大明歐羅巴和談在克里特島舉行,在這次的和談中,楊致和提出了以現有的分界線為界,大明承認各國的主權,而各國也尊重大明的統治的和談會議。
如果歐洲各國承認大明的領導權,大明將會放開懷抱,給歐洲各國的發展提供幫助。
經過了半個月的和談,沒有多少籌碼的歐洲各國只能接受了大明的條件。
不聽話就要捱打,甚至要滅國,就連教皇國在大明面前,也不敢說半個不字。
七月,所有的與會代表在達成了初步協議之後,登上了大明準備好的大型遊輪,踏上了前往大明朝拜的旅程。
一共有超過兩百個王國,大公國,城邦國都派出了代表,這一千三百人,都是各國的代表,甚至是統治者本人。
不過,即便是統治者,在大明這邊也都被視為普通嘉賓,哪怕是國王親往,也不能攜帶超過十人。
所以,經過了壓縮,才會只有一千三百人來到大明。
他們從克里特島出發,經過大明開挖的蘇伊士運河,來到紅海。然後沿著海岸線經過了忽魯謨斯,抵達印度。
抵達印度的時候,歐洲就已經被這裡的繁華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