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 (3 / 7)

配件都是現成的,組裝在一起,只需要將有偏差的配件毛刺給打磨好。

只用了半日時間,朱瞻基就組裝好了新槍,並幫朱棣調好了準星。

隨後,他將工匠們手工製造的子彈,裝了兩百粒,把子彈給了內侍奉御昌盛。“這些子彈你要收好,不能讓任何人知曉,待皇祖父召你,你將子彈給他。”

昌盛老家是貴州都勻長官司人,洪武末年入宮,年紀雖然小,但是聰明伶俐,很受朱棣喜歡。

當初朱棣派了他與金闊兩人伺候朱瞻基,金闊辦事穩重,得了朱瞻基重用,後來他又被朱棣要了回去貼身伺候。

他這次隨船回來,是替朱棣安排兩個妃子去帖木兒國伺候,朱瞻基讓他帶子彈,也不會引人注意。

而槍支,朱瞻基鎖進了一個木盒,把鑰匙給了另一個內侍,卻把木盒給了孟瑛帶上。

把槍彈分別給不同的人,這也是為了穩妥起見。朱瞻基自己都沒有信心能擋子彈,自然不能因為所託非人,給朱棣造成威脅。

關係到他的安全,再小心也不為過。

就在孟子的後人乘坐海船,離開應天府的這一天,孔子的後人從運河來到了應天府。

而這一天,朱瞻基已經等了半年了。

在這期間,孔府已經遞了兩次初稿,不過都被朱瞻基打了回去修改。

國家與民族,這兩個詞語其實很容易解釋清楚,但是要把它們闡述清楚,還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念,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如今的大明,依舊遵循的是儒家那一套,每一個讀書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是儒家那一套。

在儒家學說裡,將國家與民族的理念形成一整套言之有物的學術,是非常艱難的。

可以說,這跟一清子他們從易經,道經裡面重新組織言論,成立一個教派相比,都相差無幾。

這也幸虧是孔家,他們宿儒眾多,一輩子都在研究儒家文化,所以他們才能在大半年的時間裡,就形成一套完整理論。

像一清子他們,召集了數百道士,忙了大半年,真理教的教義都還沒有編好。

因為這一整套理論不能與現有的知識有衝突,讓人能夠接受,又不能自相矛盾,形成悖論。

但是實際上,國家與民族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相悖的。

民族屬於古漢語的詞彙,用於表達宗族和夷夏之辯。但是實際上,一直在清朝滅亡之前,中國都沒有能夠形成真正的民族觀念。

在此之前,中國也只有少數人引用過民族這個詞語,以至於許多人還認為這個一個英文nation翻譯而來的舶來語。

許多人認識這個詞語,還是在光緒戊戌變法之後,是從日文的漢字借用而來。

因為在大部分中國人心中,宗族才是真正重要的,能代表民族的。

第二世的朱瞻基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作為一個已經站在世界頂端的成功者,他對社會的本質也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

看清世界,擺正位置,處理個人與世界的聯絡關係,這是沒一個人能成功的基礎,無一例外。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