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直接冊封了東王王子督馬含為新的東王,並且接納了蘇祿國的投誠。
這種接納,並不是單純的冊封了,而是接納蘇祿國成為大明的疆域,並且會向蘇祿國委派官員進行管理。
他們之所以願意投誠,主要就是想和平下來,受到大明的保護,然後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大明接納他們以後,不僅要委派官員,而且要向他們輸出技術,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環境。
呂宋的改變他們都看在眼裡,原本呂宋一年之中半年有大風,相比位於赤道旁邊寧靜的蘇祿國,是遠遠不如的。
可是如今的呂宋在許柴佬的帶領下,發展的越來越好,已經把蘇祿國遠遠拋在身後,所以他們現在有些急了。
在安排好國內的事務之後,三王連同他們的家人,乘坐內監的香料船,一起來到應天府請求支援。
而渤泥國又不同,他們在永樂七年就已經請求內附大明,當時的朱棣也同意了。
不過當時的老國王黃森屏死在了應天府,後面兩王相爭,打了幾年,後來才由心向大明的黃元孫,沙里夫阿里掌權。
黃元孫是一心想要歸附大明的,但是他的姐夫,也就是沙里夫阿里心有顧慮,拖到了現在。
朱棣經過渤泥國的時候,因為時間的原因,沒有逗留,這讓沙里夫阿里和黃元孫都有些恐慌。
他們隨後跟著艦隊一起到了星城請罪,但是朱棣的眼裡並沒有他們,把他們推回給了朱瞻基。
渤泥國朱瞻基是一定要拿下的,光是為了那裡的優質石油,朱瞻基也不會放過這個地方。
在整個東方,能夠出產優質輕質油的地方,並且易於開採和運輸,就只有渤泥國了。
在蘇門答臘島,有亞洲最大的油田之一,在西伯利亞,也有巨大的油田。但是不要說那些地方,即便是大慶,那裡的石油抽出來了,能如何運輸?
只有渤泥國的石油質量最好,又是在海邊,不管是生產還是運輸都是最便利的。
對這兩個國家想要歸附大明,朱瞻基卻有些顧慮,主要原因不是別的,而是他們已經綠化。
阿拉伯人在八世紀發展起來以後,就開始綠化,特別是他們的國家被突厥人佔領以後,隨著他們逃向東南亞,開始給東南亞染綠。
特別是最近一百年來,因為蒙元勢力的萎縮,他們的發展非常迅猛,朱瞻基三年前到東南亞,就已經發覺了這個嚴重的情況。
所以對待他們,絕對不能像對呂宋和星城一樣,直接給予優待,而是要有條件的幫助。
八月十四,朱瞻基在謹身殿內與他們磋商了一整天,表面上對他們很和氣,但是背後卻讓內閣制定嚴厲的宗教信仰政策,以此來應對他們的歸附。
你想要變成大明人,可以,但是必須要遵循我大明的習俗,那些綠教的條條框框全部都給我拋棄了。
否則的話,我大明即使要拉攏你,也只會有限的幫助。
不管是鐵器,造船,貿易,都要大打折扣。
在這個政策沒有制定出來之前,朱瞻基要晾一下他們。
但是他們並沒有發覺朱瞻基親熱背後的冷漠,因為他們已經被應天府的繁榮迷花了眼睛。
應天府這些年已經成為了大明的對外視窗,這個飛速發展的城市,讓每一個初次抵達的人都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