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全國除了那些大貴族,最有錢的就是寺廟的和尚們。
大貴族才有幾個,而全國到處都是寺廟,由此可見和尚比那些蒙古貴族造的孽更大。
從朱元璋打壓佛教,一直到朱棣上臺,清剿的力度才稍微鬆懈了一點,這裡面,最關鍵的一個人就是朱棣身邊最信任的道衍和尚姚廣孝。
姚廣孝策劃了朱棣奪嫡的靖難之役,號稱靖難大功第一人。朱棣登基之後,就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
朱高熾年初被封為太子,他又被加封太子少師。
雖然他極少出現在朝堂,平時客居雞籠山積善寺,但是朱棣對他信任有加,讓他在朝堂的影響力絕不遜色任何大臣。
就連朱棣平日見他,也以官職稱呼他少師,禮敬有加。
因為喜穿黑色僧袍,他也被民間稱之為黑衣宰相。
自胡惟庸之後,明朝取消丞相一職,他能被戲稱宰相,也由此可見他的影響力之大。
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深知佛家俗世勢力對民間的危害,所以從不干涉朝廷對佛教惡勢力的清剿。
同時,他也同樣痴迷於精深的佛法,在他看來,佛學與佛教不能混為一談。
但是,太孫親近道士,疏離和尚,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朱瞻基與兩位道士相處的越來越緊密的時候,他也提出了為太孫師。
朱棣當然不會拒絕他的好意,所以在朱瞻基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又多了一個老師。
如今,他學文有解縉和胡廣兩位內閣,學武有玄真和一清子兩位道士,現在又增加了一個黑衣宰相當老師。
不過,姚廣孝卻不知道,朱瞻基年紀雖然小,卻有一個成熟的靈魂。
他學儒不是信儒,學武不是通道,至於佛,對他來說更不會信。
實際上,在蒙元以後,明朝初期,儒釋道三教在中華大地就已經開始了合一的程序。
三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基本教義,大部分入世之學,都是差不多的。
佛教在東漢傳入後首先被附於道家黃老之學,魏晉時代則依附於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才逐步獨立,至隋唐方高度發展並形成各種宗派。
如今蒙元失鼎,佛教失去了最大的根基,最近幾十年,就又加快了與儒道的合流。
三方之間互有競爭,卻又互為依託,共同與皇權爭奪世俗權力之外的信仰權。
朱瞻基對姚廣孝還是比較好奇的,對多了這樣一個老師也無所謂,誰要是想要指望能靠自己的能力影響到自己的心態,那就太天真了。
在現代社會,周遊就已經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形成了自己穩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包括價值觀。
宗教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工具,想要依靠那些虛無縹緲的教義來征服他,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他對姚廣孝好奇,只是因為他足智多謀的大名。要是想跟他講佛法,還是有多遠滾多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