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真和一清子對姚廣孝卻如臨大敵。人的名樹的影,他們不過是民間奇人,跟姚廣孝這個一國國師級別的人,差的還有點遠。
初次見面,就是在朱瞻基學武的文淵閣偏殿,形如病虎的姚廣孝一出現,並沒有讓朱瞻基失望。
他雖然不通武學,卻給玄真和一清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相互見禮之後,朱瞻基開門見山地說道:“少師學究天人,足智多謀,交遊廣闊,淡泊名利。皇祖父和父親也常跟我提起你,如今有機會跟少師學習,實乃瞻基之幸。”
姚廣孝已經快七十歲了,在這個時代,屬於是高壽。坐在朱瞻基的側手邊,他不動如鍾,稽首說道:“一些虛名不足掛齒,今日見到太孫殿下,方知外界傳言不虛,實乃明主之相。”
“皇祖父歲正壯年,父王殿下正值韶華,我不過稚齡童子,還請少師勿言外界之傳。”
朱瞻基知道自己才七歲,跟他不能談的太深刻,否則就會暴露自己年歲與經驗不符的事實。但是有些話不直接說明白,以後耳邊會多一個蒼蠅,所以不得不說。
不等姚廣孝回話,他又說道:“我跟解侍讀,他們學文不學儒,跟一清子道長,玄真道長學武不學道,不知少師何以教我?”
姚廣孝深深地看了才七歲的朱瞻基一眼,心中大為震撼。他有一副與皇上幾乎一樣的相貌,雖然稱不上英俊,但是龍形虎相,氣勢逼人。
年僅七歲,就已經能跟大人侃侃而談,一副不為所動的模樣。
他不能理解,一個長於深宮的孩子,如何能有這樣一副氣勢。也難怪皇上對他喜愛到骨子裡,毫不猶豫將朱高熾封為太子,這都是託了這個太孫的福啊!
學文不學儒,學武不學道,文武雙全了,他還能教太孫一些什麼?
而且,太孫的話裡也直接點明瞭,文與儒,武與道,不能混為一談。
一清子和玄真看著姚廣孝啞然,忍不住露出了看熱鬧的心態。他們兩個雖然教了太孫一年半了,太孫對他們也很親密,但是僅限於武學交流,從來不聽他們講道。
老和尚想以佛法點化太孫,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姚廣孝收起了輕視的心態,再一次試探問道:“武與道不能混為一談我能理解,不知道文與儒之間,太孫認為有何區別?”
“我聽解侍讀他們講過,倉頡造字之前,華夏文明就因為族群的群居,形成了特有的中原文化。所以在我看來,文比儒要早的多。而且,道家歷史與華夏文明的淵源,都比儒家文化要早的多。孔子不是還曾經師從老子嗎?”
“那以太孫看來,何為文化?何為文?何為儒?何為道?”
“解侍讀曾經講過一些,我也偶有所想。在我看來,文化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地區人類的生活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另一方面,則是人類精神活動範圍的統稱,包括了信仰,思想等人類超出動物境界的思考。”
姚廣孝雙目圓睜,瞪大了眼睛看著朱瞻基,又問道:“那何為文?何為儒?何為道?”
“文是廣泛的知識並將之活學活用與根植內心的修養,這個裡面包括了多種途徑。不論儒,還是道,還是佛,都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只是如今這三家獨大,打壓其他學派,造成了人們的學習過程,往往只能透過這幾種渠道。”
姚廣孝如喪考妣,問道:“那太孫何以對待?”
朱瞻基這個時候當然不會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笑道:“我生於皇家,權掌天下,任何方法,任何途徑我都需瞭解。但,卻不會讓自己被限制在哪一種方法裡面。”
姚廣孝起身行了一個長揖說道:“太孫大才,道衍無可以教,願以青蠅之末附驥千里。”
(今天開始雙更,求推薦票,評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