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也從朱瞻基的書法中看出了殺伐果斷之氣勢,對這個肖己的孫子越發中意。
嚴令世子書法絕不可出文淵閣,對於一個才六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書法風格實在有些太超前了。
朱瞻基對此一無所知,他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放在熟悉環境方面,外面的風風雨雨,跟他現在還無關。
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參政,竟然來的如此之快。
永樂元年五月初一,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河南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此奏章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上下議論紛紛。
所有人都看出來了,此舉乃是逢迎朱棣之心,也是朱棣對朝堂的一次試探。
朱棣遷都之心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但是如今的金陵可謂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逾百萬。
江浙一帶又是著名魚米之鄉,經濟發達,將首都遷往現在只是一座小城的北平,朝堂阻力非常之大。
朱棣即使有難得的霸主之勢,也不能直接逆勢而為,想要遷都,也要講究方法。
第一步是將北平列為陪都,時機成熟,再宣佈遷都。
內閣眾人也對此舉意見不一,為了此事爭執了數日,都沒有一個結果。
在文淵閣讀書的朱瞻基原本對此事一無所知,他讀書在文淵閣與藏書庫天一閣之間的側殿,與大堂尚有一段距離。
側殿有五間,有一單獨小院,並且直通內宮,可直接到他居住文華殿,本仁殿。
而文淵閣依託皇宮城牆而建,在皇宮的最南側,進入宮門可以直接入文淵閣,想要進入內宮卻還要經過門禁。
他年齡太小,與外臣接觸過多,並不是一件好事。為了避嫌,朱瞻基一般很少進入文淵閣。
不過這一日午時已過,解縉還未到來,加上他也難免對明朝初建的內閣有些好奇,索性帶著金闊和餘先來找解縉。
從來文淵閣讀書,他的身邊除了付典衣和薛掌闈,又增添了兩個朱棣派到他身邊的長隨。
長隨在明朝太監等級中算是中層幹部,卻沒有多大的實權。但是現在跟了朱瞻基,也算是有了盼頭。
金闊祖籍揚州,木訥少語,但是忠厚穩重。
餘先祖籍湖廣行省興國路,朱瞻基問過才知,所謂的興國路就是後世的咸寧。
餘先同樣話不多,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做事一板一眼。
朱瞻基年齡還小,朱棣也是特意選了兩個這樣的太監安排在他身邊,也算是用心良苦。
付典衣她們不能跟著朱瞻基接觸外臣,但是金闊他們就沒有這個顧忌了。所以現在,反倒他們跟在朱瞻基身邊的時候更多。
(繼續求一下小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