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變焦是希區柯克的偉大發明,最早出現在1958年的電影《迷魂記》中。在電影中,希區柯克透過移動變焦把樓梯塑造成了迷離魔幻的異度空間,透過男主角的視角,讓觀眾直觀體驗到了對高度的恐懼和眩暈感。
移動變焦的拍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攝影機放在導軌上,在拍攝的時候將軌道車往後拉,與此同時攝影機的鏡頭向前推;或者軌道車往前推,而鏡頭往後縮。
只要執行得當,主體在畫面中的大小可以維持不變,而背景透視卻會劇烈改變,似乎不斷向主體靠近或飛遠,效果極為強烈且迷離,所以只適用於劇情的重要關頭,移動變焦常用於鏡頭中的人驚異於所見所知,或者處於迷暈狀態,另外也用於表現強烈的情緒,比如憤怒、執迷、熱戀、偏執、恐懼,以及用藥之後的情況。
這種手法不僅成為希區柯克此後作品的得意技法,也被許多知名導演學習和採用,比如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大白鯊》就採用了移動變焦的方式表現人物心理的極度恐慌;比如斯科塞斯在《好傢伙》中透過移動變焦暗示著這個世界正在改變。
許望秋採用移動變焦也是這個目的,鋤奸小隊化裝成拍電影攝影隊,部署在囚車經過的道路上,準備劫囚車,但由於槍支沒有到位,鋤奸小分隊不敢動手,只能看著車隊開車。採用移動變焦就是為了突出周漢庭內心的強烈不安,因為他知道錯過這個機會再想救幾位戰友就不可能了,但他又不可能在沒有足夠武器的情況下去救人,這樣非但救不了人,還會把整個鋤奸小隊搭進去。他只能強忍著內心的憤怒和不甘,看著戰友遠去。
不過許望秋採用的移動變焦與希區柯克和斯皮爾伯格的移動變焦不同,他們的移動變焦是攝影機前後移動,是作縱向移動;而許望秋的這個移動變焦是橫向的。
之所以採用橫向移動,是因為周漢庭看著囚車,而囚車是在他的面前橫著開過去的,他的目光在隨著囚車的移動而移動。在這種情況,採用移動變焦就只能用橫移,而不能用推拉。
許望秋他們雖然是試拍,但電影拍攝的流程還是必須遵守。許望秋站在鋪好的軌道後面,看著劉林他們幾個扮演鋤奸小隊的演員,像一個真正的導演那樣喊道:“各組準備。下面我們實拍了。攝影機開機!”“已經開機!”“打板!”張一謀對著攝影機合上場記板。許望秋大喊:“開始!”
隨著“開始”的口令響起,吳知柳推著軌道車,向左緩緩移動。軌道車上的曾練平扛著攝影機,小心翼翼的控制著焦距,確保焦點始終停留在劉林的臉上。
等吳知柳將推到了最左邊,許望秋大喊一聲“停”,然後跑過去問攝影師曾練平:“老曾,情況怎麼樣?”
這個時代拍電影都是如此,由於導演看不到畫面,只有攝影師知道畫面效果如何。所以,每拍完一個鏡頭,導演第一件事就是去問攝影師:“可以嗎?”攝影師說可以,那鏡頭就可以過。如果攝影師說不行,那就必須再來一條。
對用慣了監視器,看慣了監視器的許望秋來說,這種拍法極其難受。這種拍法要求導演必須有很強的想象力,在拍攝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要用眼睛要記錄下畫面中發生的任何事情,因為沒有回放的可能性。整個人必須像一部錄影機,看完後需要在腦海中回放。否則整個拍攝就由攝影師主宰,而導演將成為擺設。
此時此刻,許望秋特別想念2022年,想念數字攝影機,想念監視器,想念DIT技術。
曾練平搖頭道:“剛才焦點沒控制好,有一段應該是拍虛了。”
既然攝影師說不行,許望秋自然不可能說過,當即喊道:“我們再來一次。”
好在許望秋他們用的攝像機,用的磁帶的,不用考慮NG的問題,可以反覆拍。採用攝像機還有一個好處,不像用攝影機那樣,要等兩三天才能看到拍攝效果到底怎麼樣。
兩個小時後,許望秋他們便坐在裝置室裡看曾練平拍攝的效果如何了。
儘管劉林他們全程參與了拍攝,儘管許望秋給他們講過移動變焦拍出來是什麼效果,但當他們真的在電視機中看到橫向移動的變焦鏡頭時,還是被鏡頭中的神奇效果震驚了。他們一個個嘴巴張得老大,簡直可以塞進一個鵝蛋。
整個鏡頭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鏡頭中的劉林站在原地沒動,而他身後的背景卻像活了似的,竟然快速移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