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二卷 亂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 亂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節 (1 / 3)

第十一章長河落日第五十節

這份奏章此刻出現,目的很明顯,門閥富豪們打算緩解與朝廷的矛盾,向朝廷的改制之策做出妥協。

長公主急召丞相李瑋、大司馬徐榮、太尉張燕、尚書令田疇、中書監劉放議事。

“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對儒士,也就是官吏候補人進行的一種品評,透過對儒士的家世、才能、道德等方面的考察,評定其人是否有資格入仕,是儒士入仕的資格評定。

專職品評人物的官員就是“中正”,中正綜合考察了儒士的才能、道德等方面後,把儒士分為九品。這個九品分類,直接來源於班固大師的《漢書古今人表》,不過稍稍作了一些改動而已。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中正評議結果上交丞相府複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

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自然就高,升遷也較快,而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很低,升遷也就很慢了。中正評議人物三年調整一次,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

這種選拔制度類似於地方品評、鄉里清議。地方名士的品評由來已久,過去最有名的就是許劭、許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評”。

九品中正制和這種地方品評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主持品評的不再是地方大儒名士,而是朝廷的官員,這樣原來的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就被納入了朝廷選舉的範疇。原來由地方大儒名士控制的地方品評和鄉論轉為由朝廷直接控制了,這種原由私家控制的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隨即取得了合法地位,大儒名士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也因此得到了緩和。

李瑋看完奏章全文後,發了半天呆。

他沒有想到大儒名士們會來這一招。修改選拔制度,可謂釜底抽薪啊。十幾年來,朝廷新政的推廣和實施完全靠官吏,靠官吏對朝廷的忠誠和對新政的支援。官吏如果對新政進行牴觸和消極對待,新政推廣的難度隨即驟然增大,更有半途而廢甚至失敗的危險。

當初北疆力推古文經學,勤王成功朝廷重建後,又以新經為官學,所有官吏幾乎都是研習古文經學和新經的儒士,還有一部分是武人。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舉制”,那麼研習今文經學的儒士將大量入任,治國理念和利益權勢等等矛盾將更加劇烈,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阻礙朝廷新政的推廣和實施。

“察舉制的弊端難道已經嚴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嗎?”長公主皺眉問道,“新政實施後,我們在察舉制之外大力推行鄉評,已經彌補了官吏選拔的不足,為什麼還要改?”

大司馬徐榮和太尉張燕相視苦笑。

“殿下,之所以要改,是因為官學。”田疇解釋道,“本朝的察舉選拔有兩個標準,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舉,以儒取士;二是取士要考察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的內容。”

“殿下,這個儒家可不是泛指各個經學派系,而是特指官學。過去官學是今文經學,現在官學是新經。也就是說,現在只有研習新經的儒士才有入仕的最基本資格。過去官學是今文經學的時候,很多研習古文經學的儒士為了出仕,只好兼採今古文經學,這也是古文經學儒士普遍師從兩家大儒學習,輕視師法、家法的重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和察舉制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唯才是舉’,不管你是研習哪一派經學的儒士,不管你是研習琴棋書畫的逸民,還是研習醫學的庶民,只要你有才能,不問出身,一律都有被品評的資格。另外,它品評的內容也很少,主要是家世、才能和道德,而重點是才能。”

“至於考察家世,其實也是為了選才。本朝歷經二十多年戰亂,在戰亂中能夠儲存下來的高門,其所保留的經綸非常豐富,他們的子弟更容易學到本事,所以才有考察家世這一項。當然了,這種選拔考察,時間久了,同樣會不可避免地重現察舉制的弊端,也就是門閥世族的門生弟子故吏將遍及朝堂,權勢之爭將愈演愈烈。”

長公主明白了。

今文經學作為官學,前前後後大約三百多年。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研習今文經學的世家和儒士太多了,他們的人數和研習古文經學、新經的儒士們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儒士廢寢忘食、勤奮研習,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生存,為了入仕,為了能光宗耀祖?斷了這些儒士的生路,把這些儒士拒之於朝堂之外,顯然不合時宜,是錯誤的,選拔制度必須要改。

“奏章中說,之所以要修改選拔制度,是因為察舉制**不堪,弊端太大,無益於大漢的中興。”徐榮指著奏章說道,“他們還說,二十多年的戰亂,導致人口劇減,各地儒士大量僑寓他鄉,察舉制也已不再適用。所以,考慮到地方品評和鄉里清議的優點和傳統,考慮到人口減少和儒士僑寓,建議實施九品中正制。這樣既有利於糾正本朝選拔人才標準的缺陷,重建公平公正,大量選拔人才,又有利於糾正門閥世族和大儒名士對人才評定及官吏選拔的操縱和控制,因為它產生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徐榮連連搖頭,“什麼問題?還不是奪走了他們的飯碗?我看這事要慎重考慮,不能倉促做出決定,以免貽禍後世。本朝察舉制走到今天,已經弊端層生,難道九品中正制就不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州、郡設中正,這位中正是什麼人?按照這個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而且多由現任朝廷大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換句話說,就是大儒名士,而且還是各州郡的大儒名士。這樣一來,私家操縱的鄉評變成了朝廷主持的品第,而這樣的朝廷的品第顯然不會危害到門閥世族的私利。朝廷看上去是控制了選拔,但其實是門閥世族控制了選拔。”

“朝廷和門閥世族在選拔這個問題上的矛盾雖然因此大大緩和了,但結果是什麼?看看察舉制的弊端就知道了。門閥世族操縱和控制選拔,必定徇私枉法,擾亂吏治。而在選拔人才的標準上,顯然是重家世,輕才德,堵塞了任用賢才的道路。以我看,此制由門閥世族而起,對他們大大有利,將來此制肯定能鞏固門閥世族的特權,對大漢的長治久安極為不利。”

眾人沉默不語,氣氛凝重。

“我認為此制可行,尤其是現在,對朝廷選拔人才很有利,對朝廷推行改制有利,對朝廷穩定社稷也非常有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此制不但可以一掃察舉制選拔人才的弊端,而且還能對大漢中興大業有極大地推動作用。”李瑋突然站了起來,揮手說道,“此制可行。”

長公主、徐榮、張燕等人齊齊望著他,神情詫異。

“仲淵,你可要考慮清楚了,這可不是暫時的妥協,而是大漢的長治久安。”張燕鄭重地說道。

“這個制度的選才標準是唯才是舉,符合朝廷的原則,僅此一點,就比察舉制優越。”李瑋說道,“由於朝廷以才能道德取士,不論門第出身,不論高低貴賤,所以讀經就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徑了。這將大大促進除了儒學外其它學派的發展,比如書學、醫學等等,這非常有利於國力的提高。”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