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為了慶典,不是請了很多人嘛,臣奏請殿下,改慶典為議政,請天下人為大漢中興出謀畫策,這也是一大盛舉啊。”長公主的目光裡充滿了懷疑和擔憂。
這麼多大臣、大儒、大商賈富豪到了京城,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
“鹽鐵官營,等於朝廷把原來歸商賈富豪所得的一部分鹽鐵之利收到了國庫,這嚴重打擊了商賈富豪,有利於朝廷遏制土地兼併的蔓延,而且也保護了農夫們的利益,可以讓他們保住自己的生存之地。但是,孝武皇帝朝的時候,朝廷為了增加收入,鹽鐵價格定的很高,甚至高於商賈富豪們所定的價格,這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當時買不起鹽的人家很多,買不起鐵質農具的農夫們只好用木犁耕地。”長公主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道,
“鹽鐵官營有利有弊,用得好,有利社稷穩定,用得不好,會埋下社稷動盪的隱患。說到底,關鍵還是吏治不能**,所以,這一政策本朝有過許多爭論。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
“孝昭皇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大臣和各地州郡的大儒、大商賈六十餘人辯論施政問題。大儒和大商賈們要求朝廷廢除鹽鐵、酒榷、均輸等律法,以示節儉,並進而對於內外政策提出了許多主張。雖然他們提出的一些‘休養生息’之策有助於社稷穩定,但朝廷並未採納他們廢除鹽鐵的建議。始元六年七月,朝廷下詔,撤消了設定在各郡國的榷酤(酒專賣)和關內鐵官,其餘鹽鐵政策照舊,仍遵舊制。”
“到了王莽亂政的時候(公元十年),實行五均六管法(官賣鹽、酒、鐵,收山澤生產稅,官鑄銅錢,五均賒貸總稱為六管),又改回來了,但結果大家都知道。”
“孝章皇帝駕崩後(公元八十八年),孝和皇帝(十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大將軍竇憲總攬權柄。竇太后臨朝不久,即宣佈‘罷鹽鐵之禁,縱(任)民煮鑄’,朝廷自此國庫虧空。”
“孝和皇帝駕崩後,孝安皇帝(十三歲)繼位(公元一o七年),鄧太后臨朝稱制,大將軍鄧騭輔政。鄧太后從竇家的失敗裡取得了一些經驗,並用外戚和宦官。當時西疆戰亂,內有叛亂,外有西羌入侵,朝廷急需財賦,不得不重禁鹽鐵。但由於朝野上下反對聲太大,官營最終沒有全部實現。永建元年(公元125年),宦官曹騰、孫程等十九人發動宮廷政變,趕走了閻太后,孝順皇帝繼位,宦官全部封侯並主掌權柄,鹽鐵逐漸恢復官營,但其後大將軍梁翼輔政,鹽鐵之爭再起。”
“到了我父皇一朝,大將軍為了戍守北疆,說服了我父皇,重開鹽鐵,而當時主持此事的就是你。”長公主手指李瑋,搖頭苦笑,
“算起來,鹽鐵重開已經十六七年了,現在朝廷要重禁鹽鐵,而主持此事的又是你,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朝堂上如果沒有紛爭,那才是怪事。”
“難道你不怕人家一氣之下,把你殺了?”長公主調侃道。李瑋啞然失笑,侃侃而談。
“鹽鐵之議,本朝曾有多次,但並未發生流血衝突,臣希望這次也能順利解決。”
“其實鹽鐵之爭,說到底還是治國策略之爭。”
“在孝昭皇帝始元六年的鹽鐵之議上,御史大夫桑弘羊就說過,‘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費之旅,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於國,無害於民’,好處很多。但名士商賈等人則認為鹽鐵專營有害處,指責孝武皇帝大舉進兵匈奴,給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
“兩方的觀點很明確,一方主張朝廷干預鹽鐵等貨殖之事,一方主張自由發展;一方強調朝廷要強勢,要威臨四海,一方強調朝廷要無為而治;一方從社稷興盛出發,一方從普通百姓的生存出發……這些觀點的對立,不止本朝,自古以來就有。朝廷不強大,則難以抵禦外敵,而過於強大,勢必要侵害百姓的利益,這個治國的利弊實在難以抉擇。”
“鹽鐵之議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鹽鐵不專營,則朝廷財賦不能保證,這是事實。孝武皇帝朝如此,現在更是如此。不過,如果朝廷奪取了百姓太多利益,又會招致民憤。大秦歷二世而亡,教訓深刻。”
“孝昭皇帝朝的鹽鐵之議後,朝廷還是繼續實行鹽鐵官營之策,可見建立一個強勢大漢的策略還是佔據了絕對上風。”
“那次鹽鐵之議,在雙方爭論的觀點中,朝廷一方的論點較為務實,而大儒商賈一方則擺出了以德治國的理論,抨擊鹽鐵官營違背了‘仁政’、‘王道’,認為鹽鐵官營不過是‘當時之權,一切之術,不可以久行而傳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國子民之道也’。這話聽上去激動人心,用來煽動百姓大概沒問題,但用它來說服我們,實在差得太遠。整部《孟子》讀得人熱血沸騰,卻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君主採用孟子建議的治國之策,原因就在於此。”
“沒有強大的王朝,沒有威震天下的實力,百姓如何生存?百姓都不能生存了,還談什麼理想、禮制?只有大漢強大了,百姓吃飽了穿暖了,社稷安定了,才能談理想、禮制,否則都是胡扯八道。”
“當然了,我不是說禮制、道德不重要。本朝歷來重視教化,以德治國,以禮教民嘛。士人有理想,有道德,對社稷的好處不言而喻。然而,國政上的很多事,是很難用對錯來簡單區別和判斷的。任何一個決策,朝廷都需要反覆商討,對形勢進行分析和判斷,需要仔細權衡利弊,需要斤斤計較,錙銖必爭。”
“我們這類人的所作所為,常常被那些自命清高計程車人所不齒。他們常說,君子不言利,他們以崇高的品德和言行贏得了百姓們的擁戴。但我說句難聽的話,沒有強大的大漢做後盾,他崇高什麼?他拿什麼崇高?他連命都保不住了,還崇高什麼?”
“也許他們進入朝堂,親身接觸了國政,他們才會理解治國的艱難,才會知道這其中的難言苦衷,才會發現他們所抨擊的‘苛政’不過是朝廷迫不得已的選擇而已。然而,當百姓看到他們進入官場,言行不一後,大多會認為他們不能抵禦官場**的誘惑,而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了。”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想為天下,為百姓,為自己謀取利益,這三種目的同時存在。很多人都想幹成一番大事業,但現實挫敗了理想。於是很多人往往先丟了天下利益,不顧一切先保住自己的利益。鹽鐵之爭就是如此。”
“那些大儒商賈們後來的話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怎麼說?他們說朝廷不應奪民之利。什麼民?哪個民?是他們自己,是官吏、商賈和富豪,而不是農夫、工匠、奴僕。”
“他們認為‘畜民者先厚其業而後求其贍’,‘王者不畜積,下藏於民’,‘民人藏於家,諸侯藏於國’,而天子應‘藏於海內’。這是什麼話?天子就應該靠賒貸過日子?朝廷就應該虧空?”
“還是那句話,只有大漢強大了,只有國富了,百姓才能富。”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