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建鐵路之前,還有一個問題擺在了奧地利政府面前,鐵路的標準軌距。
這個標準不能夠亂制定,寬軌鐵路好還是窄軌鐵路好,這要根據實際需求來確定。
&nm,到最寬的鐵路軌距2141mm,都屬於備選方案。當然如果現實需要的話,還可以繼續縮小、或者是放大軌距。
寬軌鐵路的優點是列車的穩定性提高,不容易翻車,可以提高列車執行的平穩性和舒服度。缺點是轉彎半徑過大,建設成本增加。
當然軌道寬了,車廂也可以隨之變寬,載重量會隨之增加,前提條件是鐵路能夠承載更大的載重量,這需要綜合性的考慮,不是光軌距就能決定的。
總的來說寬軌鐵路的載貨量要大些,受限於其它因素,載重量卻未必增加。
在客運上,寬軌鐵路顯然更加佔優勢,擁有更寬敞的空間,更舒適的體驗感。
變軌技術神馬高大上的東西,這個年代是不需要考慮的,包括後世的高效能列車,這個年代同樣也生產不出來。
或許後世窄軌鐵路上同樣可以跑三米多寬的火車,在這個年代顯然是做不到。如果平原地區還沒有多少問題,一旦上山下坡,那是分分鐘就要翻車。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政治、軍事因素。為了國防安全,故意修建和鄰國不同標準的鐵路,就是為了戰爭時期,讓敵人不能迅速利用他們的鐵路。
……
“陛下,為什麼一定要統一所有鐵路的軌距呢?我們到固定站點換車,不就行了麼?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建造鐵路,將建設成本降到最低。”鐵道部長施泰因疑惑的問
弗朗茨解釋道:“我們必須要效率問題,想想看將一輛火車上的貨解除安裝,重新裝載到另一輛火車上,這需要多長的時間,又需要增加多少人工?”
施泰因想了想說:“陛下,這點兒時間不算什麼,火車運輸的速度比起傳統運輸已經快了太多。
增加的人工成本和鐵路建設成本相比,更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的資金有限,沒有必要浪費在這裡。”
弗朗茨揉了揉額頭,他終於知道這個年代各國的鐵路亂象是怎麼回事了。
受限於時代,這個年代的人思想認知上與後世不一樣。
人們還沒有進入到快節奏生活年代,大家不覺得時間有多麼寶貴。人工成本更是低的不像話,還感受不到勞動力的值錢。
不過,弗朗茨還是要想辦法說服他們。不要以為就德國人固執了,實際上奧地利人也不差多少,尤其是這種低情商的工程師。
作為這個年代的高階人才,他們有自己的堅持。如果說服不了,弗朗茨就只能強制命令他們執行。
顯然,這不是他想要的。如果不能讓這些人盡心辦事,在鐵路設計上稍稍消極怠工一點兒,造成的損失都是數以千萬計的。
為了避免被人坑了,奧地利鐵路的核心設計師都是一幫本國的技術宅,就算是外聘技術人員也都是來自德意志地區,思想上全部都是“三觀正確”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