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回答道:“未來國家發展的需要,這關係到國家的下一步戰略,還有問題麼?”
“沒有了,陛下。”施泰因回答道
思想認知上的差異,一時半會兒是說不清的,弗朗茨也懶得解釋了,直接找一個理由糊弄一下。
反正忽悠這種腦袋一根筋的技術人員,要比忽悠政客們容易多了,他還要拿著鐵道部給出的設計依據,用來說服政府,想想就令人頭疼。
沒有辦法,這裡奧地利帝國。皇權雖然高高在上,但是底下的大臣們同樣擁有很高的地位,皇帝要是做的太過分,令他們不高興了,人家直接掛印而去。
換人很容易麼?
確實容易,想當官的人遍地都是。
只不過,要找既有能力,又夠忠心,還要擁有足夠聲望的大臣就難了。
如果隨心所欲的話,保管要不了多久身邊剩下的全是一群馬屁精,皇帝的命令就是聖旨,無條件的擁護。
能不能執行下去,就沒有人知道了。弗朗茨可是知道這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好政策,到了下面就變了味。
要是沒有強力政府的監督,官僚們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進行解讀,最後搞得面目全非。
任何人都不喜歡堅持原則的下屬,這種人常常令領導的面子很受傷,既然皇帝帶了頭,他們自然要效仿了,最後政府中剩下的都是圓滑之輩。
後果會怎麼樣,弗朗茨不敢想。反正一個國家,只要上層爛掉了,下層的墮落速度會超乎常人的想象。
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那麼就只能制定一套規則,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同樣也要受到規則約束。
“以奧地利的實際情況,你們按照年經濟增長速度百分之五計算,考慮五十年內我們的運輸需求,設計出一套適合奧地利的標準體系,有問題麼?”弗朗茨問道
“沒有!”施泰因回答道
技術上東西他還是有信心的,至於經濟增長速度的問題,那個是政府的問題,能不能達到百分之五,這就不管他的事了。
弗朗茨似乎想到了什麼,又補充了一句:“等一等,還要考慮到連通神聖羅馬同盟和巴爾幹地區,未來我們會向他們推廣這一套標準,最終大家的鐵路網會連成一體。”
建立神聖羅馬同盟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經濟一體化,統一鐵路標準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巴爾幹半島別的地區可以不要,但是貝爾格萊德必須要拿下,這是巴爾幹半島的門戶,掌握了這裡就控制了巴爾幹半島的命脈。
多瑙河流域兩個公國也必須要掌握在手中,這關係到匈牙利的糧食出口,同時這裡也是奧地利重要的進出口貿易通道。(瓦拉幾亞公國、摩爾達維亞公國)
在鐵路沒有貫通之前,匈牙利的糧食都是經過多瑙河流域,進入到黑海中運往歐洲各國銷售的,匈牙利地區的進出口貿易,也嚴重依耐於多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