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劇老生唱腔藝術中,對嗓音的最高要求就是用恆定的音質,原味的音色來演唱特定的音腔旋律,而不是考量演員的嗓音高度、寬度、聲壓強度。
比如說,餘派老生對嗓音控制力要求極高,演唱時嘴唇、喉咽部、舌、齒、頰、顎部位配合都有具體的規格,吐字發音的嘴型要求極為嚴格,定位準確不允許絲毫變化,屬固定式發音,須經千錘百煉方能有所收穫,因此在演唱時不管旋律如何多變、演唱技巧如何複雜都不會發生音質、音色的改變,即使破音也不走樣。
相比之下,其他流派老生演員由於缺乏這樣高規格的鍛鍊,經常發生行腔時壓打喉頭現象,在整段唱腔中無法保持嗓音音色音質的一貫性。
冬皇孟小冬唱戲時,就絕對沒有行腔時打壓喉頭的現象,哪怕是她狀態再不好,也絕對沒有。
孟小冬就是因為受過餘先生親自調教,才得以始終保持嗓音的穩定性。
這也是餘派藝術曲高和寡,迷倒眾生的魅力所在。
而程小樓雖然不曾受過餘先生的親自指點,不過他在嗓音控制力上同樣對自己要求極為苛刻,所以單以這一點而言,就算跟冬皇孟小冬相比,他也並不遜色。
程小樓除了從小跟爺爺學戲,拜訪過很多京劇名師學習之外,他還專門拜過一位深通樂理音韻知識的民間高人學戲。
那位在梨園行並沒什麼名氣的民間京劇大師,根據程小樓的發音特質專門給他指點如何巧妙運用鼻腔共鳴、口腔與鼻腔通鳴的技巧,實現鼻音和鼻後音的自由轉換,形成了他具有鮮明特色的口鼻共鳴的發音特質。
特別是在言前轍、窈窕轍、博多轍、顧土轍、中宮轍、人宸轍、輝堆轍等韻腳時使用顯得特別好聽。
程小樓真假聲能力都很高,結合度尤其精熟,其特有的水泡音用大小嗓結合來唱,通透脆亮,前世梨園行裡鮮有人能出其右。
而且他的中宮音軟起而透亮,看似不費勁卻能聲透屋瓦,響震全場。既渾圓脆透又清澈明亮,再加上他非常善於運用共鳴音,所以程小樓哪怕在不借助音響裝置的情況下,也能將聲音傳出去很遠。
從聽感上說實,程小樓的聲音完全可以用美妙來形容,他的聲音既可以做到純淨明細,又能不失質樸豪放,顆粒感十足。
否則他又如何能夠在《武家坡》這出戏中,在薛平貴和王寶釧這兩種生旦唱腔中切換自如。
也正是因為程小樓可鹽可甜,變化多端的唱腔,和獨特的技巧與自身對京劇的體悟,再加上從未在這個世界上出現的那幾出新戲,所以他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躥紅,一躍成為梨園界炙手可熱的梨園新貴。
雖說這其中不乏一些機緣巧合和外在因素,但是打鐵終究還要自身硬。
沒有真正厲害的玩意兒,就算運氣再好也絕對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走到這一步。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