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樓少年時期本音和共鳴音俱佳,加上從小在爺爺的調教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經歷大起大落拜訪名師刻骨鑽研,又有遠超於常人的人生感悟,所以才能在老生一途上博眾家之長,磨練出今天這一身精湛的京劇造詣。
曾經他也深研過餘派老生,甚至還差點專工這一派,不過經過他認真鑽研之後發現,餘派老生的嗓音特質和吐字發音技巧雖然有極其明顯的優勢,同時也存在比較致命的缺陷。
比如存活期比較短,狀態的穩定性比較差。
說不定今天在家嗓音的控制力就會發揮得非常出色,如果不在家發揮效果就不靈了,餘先生自己包括他的學生都是這樣,40歲以後嗓子就沒了。
冬皇孟小冬倒是個例外,因為她本身是坤生,拜師後即不再登臺,因此嗓音一直保持完好。
程小樓剛剛患病跌落神壇,遭受巨大打擊的那一年,整天抽菸酗酒,自暴自棄。導致他的嗓音出現了破敗現象,無法再像從前那樣發聲唱戲。
差一點他就可能從此以後徹底退出梨園行,就算繼續從事這個行業,也頂多是綴演從教。
但當他從那種自暴自棄的狀態中醒悟過來之後,不僅沒有退縮,反而遍訪名師虛心求教,重新尋找發聲部位,居然嗓子又被他找了回來。
而且在嗓音控制力上更進一步,達到了令人髮指的精細程度。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便是如此。
如果沒有那一年自暴自棄假性倒了嗓子,或許程小樓在京劇上的造詣終其一生,也頂多保持之前的巔峰狀態,絕對不可能達到如今生旦隨心所欲切換的境界。
只是原來的共鳴部位卻再也沒有了,原先擁有的嗓音控制力的優勢旋即不復存在。
程小樓最早接觸的老生唱腔就是餘派,他本人也非常喜歡餘派。
可以說除了爺爺之外,他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老生戲師傅,便是餘派當代傳承人之一。
所以程小樓早期的老生戲唱腔旋律,基本上都遵循餘派的腔體,僅在部分音節上做相應改動,同時融入了一些自己對整齣戲的理解和感悟。
只不過他到了後期根據嗓音的變化,而會對節奏做出相對性的調整,出於對第一位老生戲老師和餘派藝術的尊重,程小樓在演傳統老生劇目之時基本都按照餘派的旋律、餘派的格局來唱。
因為年輕的時候,在程小樓心中餘派老生藝術是至高無上的,很多時候他都願意為服從餘派唱腔而犧牲一些自我。
毫不誇張的說,他現在的老生戲雖然隱隱已經自成一派,但其筋骨還是以餘派為主。
相比於馬派唱腔的優美俏麗、譚派的雄渾酣暢、奚派的悲愴委婉、楊派的餘腔楊唱,程小樓的老生唱腔以餘派為基礎,博眾家之長,融合了自身對人生和京劇這門藝術的理解和感悟,逐漸形成了平和自然,規整大方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