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第五百七十八章 河淮驚變(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七十八章 河淮驚變(一) (3 / 3)

……

崇禎十五年六月 四日,脫離險境的河南汝南道僉事王世琮、四川援剿總兵溫如珍、副將莫崇文、副將馬進忠和參將楊國棟與永城土著劉超、劉越兄弟在亳州以西的義門寨會合。

老戰友異地相逢,新朋友初次見面,眾人觥籌交錯,相談甚歡。他們暢敘過去的友誼,交流各自的人生軌跡。馬進忠親自參加過的滎(XIANG)陽大會,莫崇文陰差陽錯加入河南戰場以及前幾日以金蟬脫殼之計死裡逃生的成功之舉,成為眾人熱議的焦點。

當喝得恍恍惚惚的劉超痛罵永城的豪族士紳橫行無忌時,眾人齊聲附和,直斥河南官紳之貪之酷是激發民變之根,河南連年大旱大疫是激發民變之源。

當莫崇文拿出盟兄弟賈登聯的來信,告訴劉超那張萬兩匯票的真實來歷時,恍然大悟的劉超頓時兩眼溜圓,連聲埋怨姚克明隱瞞了匯通錢莊的東家,否則他就會讓自己的二弟劉越,而不是一個小小的跟班跟著龍兄弟前去兌換銀子。只要搭上了匯通錢莊的關係,他劉超何必再受永城那幫豬狗不如的豪族們的窩囊氣!

有了救命的糧食,又從劉氏兄弟那裡得知了本地詳情以及獻賊攻佔廬州的訊息,王、溫、莫、楊、馬等人又有了新的想法。

他們開始琢磨在豫皖地區的大片地區屯墾戍軍的可行性。

相較之河南的赤地千里、餓殍滿地,腳下這塊由黃、淮兩河澆灌的土地總算還能看見成片發黃的麥子。

因為河網密佈,這裡的大旱災情沒有河南嚴重;

因為地處佔據豫東的小袁營與佔據英霍山區的革左五營的交匯處,這裡的形勢相對平靜;

因為有鳳陽祖陵的存在和江南賦稅的支援,這裡能得到鳳陽駐軍的支援。

更讓諸將看中的一點,是淮北豫南之地計程車心民氣可用。

例如臨近的鹿邑縣,二月間闖賊攻打縣城,數孚德望的知縣紀懋勳日夜督戰,率百姓流民四萬堅守孤城整整兩個月,直至三月二十七日城池方破。為了不連累城中百姓,紀懋勳從容自縊殉國。邑人張達謨收斂屍首,勒石以葬。而縣中豪俠丁恆昌(注三)則手持鐵鞭,喊著報仇雪恨的口號,率突圍而出的鄉勇數千餘人繼續轉戰於亳州諸地。

據探馬來報,目前丁恆昌部就聚集在亳州、鹿邑以南的西淝河與茨河之間,據寨屯田。若是能派人收編,或許又能得到強兵一營!

……

眾多武人的高談闊論,不禁讓唯一的文官王世琮浮想聯翩。

王世琮的達州同鄉,蜀世子親信幕僚李長祥在給他的信中說,有大量的豫楚流民寧可棄家入川也不願從賊。若是能佔住以亳州為中心的淮北豫南之地,學著蜀地的法子高舉“護國安民、天下太平”的旗幟,把百姓流民組織起來屯墾荒田,再加上蜀王府的支援,一定能夠餉軍養民,或許能在亂世中再造一個世外桃源!

佔住亳州不足而論,佔住鹿邑才是點睛之筆。

為什麼?因為鹿邑屬於河南,而他王世琮是河南的官。

只要他佔住鹿邑,他就可以驕傲地向朝廷上書,他並無“棄土之責”;

只要他收復臨近的陳州,他就可以驕傲地向世人宣稱,他還有“收復之功”!

一旦豫省局勢大壞,王世琮作為所剩寥寥手握重兵的豫省高階文官,再加上朱仙鎮嶽武穆廟的那一番功勞,取代高名衡而一步升為河南巡撫都絕非沒有可能!

注一:據永城當地記錄,劉超生於萬曆十年,即公元1582年。

注二:張獻策,又名張君輝。其人見馬士英《永城紀略》。

注三:丁恆昌,史載其後為弘光帝所招,為其保駕將軍。清兵南侵,他死守水西門,兵敗被俘,拒絕招降。酷刑不屈,從容赴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